宋茂軍 肖穎慧
【摘 要】在文科通識類課程思政改革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收獲: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增強課程與學生的粘合性;二、把體驗式教學內容融入課堂,增強課程教學實效性;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
【關鍵詞】通識類;課程教學;思政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179-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給我們——深處一線課堂教學的教師——帶來了很多啟示。以此為契機,并根據學校的統一安排與部署,我們承擔了學校一門文科通識類課程的思政改革工作。在做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以下幾點收獲:
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增強課程與學生的粘合性
我校地處紅色革命老區——江西,無數的革命先輩們曾經在我們這一塊紅土地上浴血奮斗,僅僅是井岡山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就有四萬多名,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一萬五千多名。他們的英雄事跡對于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特別是對于當今年輕的大學生們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所以,我們的課程建設與改革工作,嘗試著深入挖掘地方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讓先輩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前進。為此,我們在課程教學材料的選擇上,在緊扣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除了進行常規的理論教學以外,還專門安排了一次井岡山革命精神教育課。讓學生增加對井岡山紅色革命文化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革命精神。
我們所生活的這塊紅土地上,既有上面所述的紅色文化資源,也有許多傳統文化資源。在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還分別安排參觀了吉安市博物館、白鷺洲書院、吉州窯博物館等場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吉安沉淀出了厚重的廬陵文化,廬陵古城曾被蘇軾稱為“巍巍城郭闊,廬陵半蘇州”,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聞名于世。古代廬陵府高中了數量最多的進士與人數眾多的狀元,更是在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和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產生了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絕無僅有的進士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3人均為吉安人的盛況,所以吉安自古就有“三千進士冠華夏”的美譽。
白鷺洲書院、吉州窯是廬陵文化的優秀代表,其中白鷺洲書院被稱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是南宋時期吉州太守江萬里為程大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等6位儒學大師來此講學而建立,培養了文天祥等一大批優秀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這一片土地上,自古以來就有崇文重教之風,以尊重知識、崇尚禮儀為榮。吉州窯博物館是圍繞展示吉州古窯的專門博物館,展覽主題分別為“吉安望邑、古鎮永和、千年窯火、摶土成器、器行天下、窯家風情、研究探秘、古瓷新韻”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紹了吉州窯曾經的輝煌成就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古瓷工匠精神,為新時代的我們追求工匠精神和敬業精神帶來很多啟示。
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是要讓當代大學生既了解我們的過去,更要知道我們的現在。因此,我們還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安排了地方民俗文化調查、城市展覽館參觀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們這一片紅土地上,既有紅色革命文化精神,也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等非常多的地方文化資源,豐富我們的課堂,增強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粘合性,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把體驗式教學內容融入課堂,增強課程教學實效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是采用講授型的方式。通過此次課程思政改革的工作,我們把體驗式教學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增強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傳統的講授方式可以從理論上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介紹,由于理解思路的不同,學生的反映也不盡相同。而通過體驗式教學可以把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真實器物、真情實感教育學生,讓課堂教學的內容真正地走進學生頭腦,影響學生的行為,堅定學生的正確信念。特別是在井岡山革命精神教育中,通過革命先輩們的一個個事跡、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革命先輩們的斗爭事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此外,在城市展覽館的教學中,參觀了180°環幕影院、自行車VR體驗區、吉泰走廊展廳、建設成就長廊、產業體驗廳等,通過VR(虛擬現實)等體驗技術充分展示了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讓學生理解這個城市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為了這個城市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學習、努力參加社會實踐。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
學生聽講可以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只有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并采取合適的方式再次講出來,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程的有關專題內容教學中,我們按照學生小組的形式,把課程教學內容分為特別片段、文化背景等6個程序,安排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前就把基本內容自主學習一遍。在課堂上,讓學生按照不同分工,圍繞專題主要內容,作出相應的展示與交流,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講授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增強他們對課堂的參與度,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