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文
摘 要: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積淀使中華民族更具內涵。《不懂就要問》主要講述了孫中山先生求學時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大膽向老師提問的故事。通過這篇文章,不僅可以學到孫中山先生謙虛好問的精神品質,還引發了教師對現在語文教學的廣泛思考。分析了現在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和《不懂就要問》帶來的啟示,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提問
小學語文是小學文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鍛煉自身的閱讀、寫作能力。同時,小學語文也影響著小學生的成長。通過《不懂就要問》這篇文章,老師可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職責,自己應該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
現在大多語文課的教學模式都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他們的學習一直被老師起牽引,老師讓他們做什么他們就做什么。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一直被動的學習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抵觸情緒。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語文知識豐富,并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只有讓學生學會主動地學習,他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也學習語文。
2.學生不愿意提問
現在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很安靜,他們不愿意提問,只是聽老師講。遇到不同的問題時,學生應該馬上弄懂它,如果一直積攢問題,就會形成習慣,疑問越積累越多,最終對導致學生只學到了表面知識,并不能真正學會語文知識。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疑問是正常現象,學生可以先思考疑問,當思考不出結果時再去請教老師或者同學,其實很多情況下,自己一個人苦思冥想了幾天的問題,老師可能幾句話就會使你豁然開朗。
二、《不懂就要問》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1.鼓勵學生提問
“不恥下問”是幾千年前孔子就告訴我們的真理,連孔子、孫中山先生這樣的偉人都能做到不懂就要問,為什么我們就做不到呢?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老師應該在這個期間適時引導學生,讓他們多問問題,只有存在疑問才證明學生在思考,老師的教學才有意義。老師教學的指責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方向,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老師應該多鼓勵學生提問,給他們自信心。
例如,在學習《救救地球》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讀一遍課文,課上提問他們自己的感想;或者詢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為什么要救救地球”,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當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時,老師要多鼓勵學生,即使他們的答案和標準答案相差很大,老師也要看出學生的獨到之處,因為很多語文上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適當時候給予學生一個微笑,會讓學生處于一個放松的環境,會給他們帶來溫暖,學生有了自信心,就會敢于提問,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2.給學生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悟”
在《不懂就要問》這篇文章中,教書先生秉持著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在課堂上從不主動去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在讀中感悟,自己悟出文章的意思,當學生們實在想聽,才去講講。這個講的機會十分難得,所以學生在老師講的時候就會更加認真地去聽,珍惜老師講的機會。老師講在疑難處、關鍵處,如此才會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講授《雨兒在唱歌》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先讓同學們自學,讓他們把疑問都記錄下來,然后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去解決疑問,最后老師收集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統一講解。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把時間都留給了學生,他們在自己提出疑問、解決疑問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去感悟文章。對于難度不大的章節來說,老師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漸擺脫對老師的依賴。
3.在“讀”中學習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讀”,很多其他課程也是如此,“讀”對于學習新知識非常重要,很多知識的學習就是先從“讀”開始,學生應該學會要怎么讀,讀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大聲朗讀、默讀、帶著問題讀等。《不懂就要問》文章中的教書先生先讓學生熟讀,然后再讓他們背誦。語文的學習不只是死記硬背,通過讀可以掌握很多文章中的信息,讓學生先理解了文章,再去背誦。
例如,在學習《古詩兩首》時,老師可以先帶領學生熟讀當學生熟讀了之后,很容易就能背誦下來了。特級教師萬永富在與青年教師談話時說:“能講也要少講,不能講干脆不講;帶領學生把書讀熟比講錯了強!”教師要想帶領學生熟讀,在備課時首先自己要過了朗讀關,這樣才有資格、有能力去指導學生。
現在很多老師都在課上講很多,學生哪里不會就講哪里,結果往往是老師講了很多,但是學生卻只接受了很小一部分,學生會越來越懶,不愿意思考,老師的教學任務也會越來越多,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教學方式,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多提問、多成長。
參考文獻:
[1]焦順華.《不懂就要問》教學三問[J].江蘇教育,2013.
[2]劉壽華.《不懂就要問》給我們的啟示[J].江蘇教育,200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