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芳
摘 要:小學體育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注重“全民健身”已經有很多年了,但還是可以看到,學生很多時候都是在被動地去進行體育鍛煉,而不是為了自己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去鍛煉身體。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育不足,也嚴重削弱了體育教育的質量。將體育教學的反饋機制發揮好,提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是題中之義。希望能努力摸索出一種符合當前教育體制下的體育教育新模式,進而提升小學體育教育質量和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策略
小學體育教育的核心是“參與”,它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為前提,促進全體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律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受益,進而提升體育教育質量,利用創新的體育教育模式,對課堂進行改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建立,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一、小學體育課堂教育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缺失的現狀
(一)體育教學觀念過時使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受限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新思想的傳播,全民健身的思想在國民的生活中蔓延,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小學體育教學的思想觀念陳舊化、模式化、固定化,老舊的教育觀念無法順應現實的發展,導致體育教育的腳步停滯不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受限。
(二)學校場地、器材落后使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受限
在小學校園里,想要切實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必須有安全的場地和配套的體育設施,才能順利地、安全地、有效地進行體育教學活動。但現實條件達不到,學校的配套設施陳舊、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受到學校場地的限制,學生只能進行簡單的體育活動,不能真正進行現代化的體育教學,因此,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得不到有效發展。
(三)體育教學內容缺乏靈活性使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受限
教學內容是否吸引人,是否滿足學生的需求,是學生能否進行有效學習的關鍵,可小學體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內容的死板、固化,讓小學的體育教學停滯不前,沒有新內容的注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不起來,不能靈活地進行變通,因此核心素養得不到充分發展。
二、小學體育教育教學中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
(一)利用游戲教學法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游戲教學法是學生最喜歡的授課方式之一,可以通過游戲更快地讓學生進入課堂角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游戲是學生最為喜歡的一種活動,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能簡單地把它當成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工具,而應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須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把難點和重點進行分解,融入精心設計的游戲中,做到知識性和娛樂性的完美結合。例如,在進行反應性訓練時,可以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選擇一種物體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自由組合比賽,從而把這個枯燥又無趣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同時還可以達到教學的目的,保證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的理解,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利用競賽教學法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個體競賽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群體競賽能增強學生間的團結互助、凝聚集體的智慧,達到互補的目的。兩種競賽以群體競賽為主,并且個體競賽必須融合在集體之中。競賽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如:跳繩比賽、乒乓球比賽、體育知識競答、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各種體育鍛煉。由于學生之間具有天生的差異性,教師對學生的分組要趨于合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體育鍛煉中找到存在感,感覺自己被團隊所需要,使每一組之間的實力相差不大,保持良好的競爭關系,同時也能夠保證競爭更加激烈和平衡。我們的競賽成績要有一定的實物獎勵和精神獎勵,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提升教育質量,間接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三)利用體育表演模式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隊列表演訓練,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邀請軍人走進教學中來,讓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感受軍人的品質和形象,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學習軍人的作風和氣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利用評價方式的改變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在課堂上開展評價,有助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教學的需求和促使老師教學方式的調整,更好地適應課程。評價的內容既可以是對老師上課模式的評價,也可以是對學生上課表現、參與課堂的程度、課堂任務的完成情況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首先要做到評價整個課堂的表現和優點,然后才是要改進的方面,這是體育教育創新的一種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的手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小結
小學是學生進入下一個學習狀態的過渡階段,如果不能在這個階段為自己的身體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那么學習成績也不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因此體育教師要立足于學生身體的發展,全面考慮,為提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騏駿.小學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體系及培養路徑[J].教育評論,2017(6):133-136.
[2]薛利豐.小學體育教學中構建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J].長江期刊,2017(14):249.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