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御梅
摘 要:“共情”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多運用于心理咨詢領域。但隨著社會工作的完善,共情理論被越來越多的班主任運用到班級管理中,特別是“換位思考”“學會傾聽”“學會尊重”等技巧的運用。
關鍵詞:共情教育;班級管理;學生工作
共情又稱同理心,最早多在心理咨詢領域運用,是心理咨詢師必備的技能。按照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近年來,共情理論也廣泛運用于教育管理中。作為班級主導者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更應該學會運用“共情”,學會換位去思考,學會傾聽學生心聲,讓學生覺得自己被尊重了、被關心了。
一、教育管理中“共情”的含義
羅杰斯認為,心理咨詢領域中“共情”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因此,我也將班級管理中“共情”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含義:(1)班主任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傾聽學生的心聲后,深入他們的內心深處,體會他的情感;(2)班主任在理解和體會學生內心情感表達的基礎上,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以更好地找到問題的實質;(3)班主任運用管理技巧,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學生,與他們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共情教育的方法
(一)假如我是你——換位思考
共情的基礎是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的內心及其出現的問題。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學會用“移情”的方式,換位的角度來思考,多想想“假如我是他或他們,我該怎么辦、我會怎么辦?”這樣才能進入學生的精神境界,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達到理解和溝通的目的。
記得那是第一天的“課前精彩兩分鐘”,小主持人熱情地向大家宣布了展示者后,只見靳×慢吞吞走上講臺,站定后他一言不發。幾秒后,我提示他先告訴同學們你的故事名字。他接受我的提示后,小聲地說:“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故事是《驚弓之鳥》……”之后又是很長時間的沉默。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明明上周五就布置了任務,經過周末的準備應該很流利地就能講下來,現在卻連一個字都蹦不出來,真想質問一下。
好不容易下課了,我迫不及待地將靳×叫上講臺,看著他小心翼翼的樣子,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消減了許多。但轉念一想,靳×平時少言寡語,很少在全班面前說話,課下也從來沒聽他大聲和同學聊過天。我輕聲問他:“你周末準備了嗎?”“嗯!”“給爸爸、媽媽講了沒?”“嗯!”我沒有批評他,告訴他今晚一定認真準備,明天繼續上臺。他點點頭。
第二天,他大方地給全班同學講了自己的故事。同學們評價他:“靳×平時不敢表現自己,今天能大膽地站在講臺上講故事已有很大進步。”是呀!如果昨天我沒有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而是大聲斥責了他,今天可能他還是沒有勇氣站在講臺上講故事。
(二)我是你的聽眾——學會傾聽
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班主任要學會傾聽,深入學生內心深處,贏得學生的信任,使學生愿意為你打開心扉,達成心靈的共鳴。
有一次,預備鈴響過了,班里的張××還沒來,我正要聯系家長。“報告”,同學們停止了朗讀,看到他,我的氣不打一處來:他經常遲到,昨天剛找他談過話,他保證說再也不遲到了。“老師,我在路上……”不等他說完,我就訓斥他:“你有沒有別的理由了,這個理由已經過時了。”我讓他站在門口,再也不理會他了。課后才了解到,他突然肚子疼,媽媽帶她去了醫院,所以才來晚了。知道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沒有聽完他說的話。作為班主任不應不聽學生解釋就憑自己的主觀去判斷對與錯,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認真聽聽他們的想法,聽聽他們的心聲,讓學生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充分地展示出來,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三)我和你是朋友——學會尊重
共情理論中強調要表達尊重,這樣才能達到目的。班主任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想法,尊重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
記得幾年前接任的班級中有一個特別的女孩,她性格開朗,不拘小節。雖是一位女生,但學習、做事儼然一個勝過男生的“大男子漢”。同學們送給她一個外號“陳辣子”。她平時上課三心二意,要么搞小動作,要么影響別人學習,對學習沒有一點興趣;作業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敷衍了事……每天有很多學生向我告狀。于是,我找她談話,希望她能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雖然口頭上答應,但是過后她又我行我素,沒有一點長進。在與她的交流中得知,她的父母經常出外做買賣,家里就由她照料,包括弟弟的吃喝、學習。我發現,她對班級的各項事情都很關心。有了這一發現,我決定工作就從這兒做起。首先,我讓她擔任小組長,負責收發作業。令人驚奇的是這項工作她不僅能勝任,而且做得很好。一次,趁抱作業的機會,我小聲告訴她:“要是你的學習能像完成這項任務那樣出色,學習委員非你莫屬。”她信心十足地點了點頭,高興地跑出了教室。從此,她不僅在紀律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從這個女孩身上我知道了只有尊重學生的老師,學生才會在心理尊重你,才會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會有效。
共情能力是班主任必備的一種能力、藝術、技巧,它會使學生從心底里尊敬你、愛你,真誠地接受你的教育,支持你的工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