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薈
摘 要:在步入互聯網時代后,學生的學習方法與途徑日益趨向于多元化發展,教師要注重對網絡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不斷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實現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對“互聯網+”對小學數學教學所產生的影響進行闡述,并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互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成為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并將其合理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小學生真正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實現小學數學教育目標?;ヂ摼W技術的廣泛應用既可以幫助小學生提升數學學習成績,又可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明確“互聯網+”對小學數學教學產生的影響
互聯網具備交互性、共享性及開放性等特點,能夠為小學生創設良好學習環境,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讓教師資料共享有了方便快捷的平臺。發揮出互聯網已有的數據優勢,有利于學習資料的快速歸納與整合,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為學生進行展示,讓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化、游戲化和圖形化,既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正確理解并牢固掌握數學概念。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探究
1.開展網絡課堂,有效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通過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設計互聯網學習課堂軟件,這樣課堂上能夠將學習內容提供給小學生,讓學生學習視頻和攻關數學小游戲。在互聯網課堂上,學生還可以和教師溝通與交流,有利于解決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教師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在互聯網學習課堂上預設各個教學環節,在網上提前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樣能夠明晰教學思路,有效應對出現的突發狀況。在互聯網學習課堂上,教師能夠加強對學生預習、復習等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教師開展網絡課堂,能夠讓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更有活力,讓小學數學教學變得多元化,可以逐步拓寬小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在學習時間單位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在網絡課堂上為小學生介紹有關時間的常識,如“一年有12個月,閏年全年366天,平年全年365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每月是31天,2月閏年29天,平年28天。其他月每月30天?!?。教師將課前小常識與數學學習內容相結合,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2.創設生動情境,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通過將圖片、視頻和資料等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能夠將學生多重感官充分有效調動起來。同時還可以開展游戲活動,將小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課堂上,有效避免小學生出現枯燥、乏味的反應,有效保證了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互聯網技術充分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網絡技術應有的教學優勢,促使小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讓整個數學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更具吸引力。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小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教師可以創設出有趣的拼圖教學情境,指導學生欣賞平面圖形拼出的優美圖案,并帶領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拼圖,使小學生在實踐期間,能夠掌握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可以由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進行轉換。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3.合理使用微課,加強小學生數學課后的有效輔導
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課后輔導,這對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影響很大,要通過互聯網技術,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在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不重視對學生的課后輔導,只是簡單地為學生布置作業,以此讓學生鞏固新知識。加之很多學生未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導致很難發揮出課后輔導的作用,學生數學學習成績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利用微課開展教學,讓課后輔導形式更加豐富,學生在微課的幫助下開展自主學習,并獨立探究數學知識。教師要注重對知識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整合,以微課視頻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后進行下載,并開展自主學習。在完成小學數學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授課任務后,任課教師便可以采用微課的形式錄制一段視頻,內容主要為小數的分類,學生課后進行下載,達到復習鞏固的目標。學生在觀看視頻以后,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小數。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將各種先進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有效保證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滿足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需求。小學數學教師要將互聯網技術合理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斷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逐步實現教學目標。這樣可以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周義元.互聯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