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在小學教育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學,還需要適應小學生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個人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貴有疑,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也是適應課程教育的重要目標,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對各種知識進行分析,促使學生進行探索,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現狀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然后重點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具體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索,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學貴有疑;小學語文;質疑能力;培養
學會質疑是小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在語文課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視,積極進行對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對語文教材的分析研究,調動學生的課堂熱情,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探索,對各種學習難點能夠勇于提出問題,并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討論,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有效開展語文課程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現狀
1.在語文課程中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嚴重
在現代教學中素質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很多教師也都開展了一些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語文課程中依然有很多教師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嚴重影響,以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進行學習教育的重要標準,而在學校中對教師的評價也有很多都是以學生的成績為主,這樣的教學觀念,使得語文課程中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生只能在課堂上學習各種語言知識,不能進行自主的思考,這樣的情況下就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學習空間,使得學生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影響了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2.語文教學模式中沒有學生進行質疑的空間
在傳統的語文課程中教師開展教學都是以教師作為主導,在教學中占據主動位置,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指導。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依然是以完成對學生的教學任務為主,實施的教學方法也是一味注重對學生的知識教育,這種情況下學生沒有足夠的質疑空間,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定向的思維,使得學生認為教師才是課程核心,沒有進行自主學習和提問的意識,從而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具體策略
1.結合語文教學要求,加強對質疑能力的重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只是學習課程知識,過于簡單單一,不能夠讓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課程內容,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思維定向,不利于學生自主思維的培養。而質疑能力的培養,可以促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質疑方向進行自主探索,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結合語文教學的要求,加強對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重視,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質疑,并促使學生積極展開探索活動,實現對語文課程的高效教學。
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營造良好語文學習氛圍
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不夠成熟,小學生本身就比較貪玩,好奇心重,這種情況下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就需要營造出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才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質疑。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真誠地面對學生,樹立學生良好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促使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從而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正確學習和理解,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中《草蟲的村落》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語句,并針對這些語句的特點進行分組討論,鼓勵學生進行自由發言,形成自由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給學生極大的機會進行質疑和探究。
3.創設問題化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質疑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教師對學生質疑能力進行培養,就不能總是依靠口頭上的勸說,還需要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問題化的引導,創設問題化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質疑。在語文課程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更加有積極性進行提問。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中《赤壁之戰》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播放《三國演義》的視頻,或者其他影視資料,調動學生的提問積極性,讓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和探索。
三、結論
綜上所述,學貴有疑,學生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進行學習,就不能忽視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只有學生喜歡質疑、能夠質疑,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推動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深入學習,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實現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參考文獻:
[1]梁麗紅.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學周刊,2014(27).
[2]紀成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J].科技視界,2012(14).
[3]吳紹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2).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