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曉華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益陽 413000)
“柴米油鹽醬醋茶”,被成為是我國老百姓開門七件事。由此可見,茶在我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我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的發現、種植和利用歷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以前。在一開始,茶葉是被作為一種單純的物質存在的。人們利用茶入藥,后來才發展成為一種飲品。慢慢的,人們發現飲茶凝神靜氣,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等功能,便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的融入到飲茶過程之中,并逐漸形成了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如何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提升高校思政教學效果,是擺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將從我國的茶文化價值說起,結合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開展存在的問題,對茶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進行淺顯的探討。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歷了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沉淀,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統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亞文化之一,不僅包含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和品飲過程,更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囊括進來,形成內涵豐富,哲理深遠的茶文化體系。如包含和諧中庸、和而不同天下大和的儒家思想;“茶禪一味”的釋家領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學說等等。針對與高校思政教育,茶道文化的融入具備以下幾個價值。
首先是可以幫助當下大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傳統禮儀。眾所周知,茶道文化中,包含著眾多傳統的禮儀和規范。如茶倒七分滿、斟茶要長者先等等。這些禮儀和規矩,其實也是我們生活中各種禮儀真實的體驗。熟悉茶道文化,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接人待客的行為習慣,以便他們畢業之后可以順利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其次,在茶道文化中,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中諸多優秀的價值觀念。在互聯網高度發達,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一個年輕人的成長之路尤為重要。而傳統茶道文化就如同一座富礦,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是解決社會矛盾、制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基礎。思政課程融入傳統茶文化,可以更好的幫助大學生系統性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從而起到優化就業心理的作用。
最后是茶道文化可以修身養性,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在傳統茶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因素,正因為這些情感因素的存在,才使得各種傳統道德觀念在理解起來更為輕松。將茶道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學中,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冷靜的頭腦,培養完整的處事思維邏輯。茶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元素,更會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將茶道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是一個可行的課改思路,其實施必然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著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提升高校思政教學質量已經迫在眉睫。盡管思政課程是高校中的一門必修課程,但作為一門非專業課,很多院校的教學工作者對其重要性并未完全認識到。長久以來,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都是以傳統的說教式、填鴨式教育為主。因為思政教育始終貫穿在一個人的受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本身就對思政課程都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再加上固化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引發大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來。
高校思政課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主陣地,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應該說,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程內容體系還是很完善的,理論要點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進行新補充。在校大學生如果能夠將思政課程的內容了然于胸的話,足以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但不得不說的是,與完善的理論內容體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思政課程的理論實踐渠道和平臺的建設卻相對落后,在校大學生生無法做到“知行合一”,對思政理論只是停留在認知方面。一些理論知識,短時間內看似已經完全掌握,但時間一長,就又會變得生疏。如此以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依然是差強人意。
移動互聯網的高度普及,讓大學生接觸各類文化的途徑變得簡單起來。各類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侵襲,也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大部分的在校大學生,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家長為其成長道路掃清了一切障礙和困難。正因如此,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的現象非常突出,體現在思政教育的開展上,就是對思政課程內容存在抵觸和排斥心理,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再加上思政課程理論相對枯燥抽象,缺乏生動直觀的理論載體,使得大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缺失。種種原因的存在,導致思政課程應有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障。
育人也是自育的過程。只有苦練內功才能講好思政課程,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感動他人。事實一再說明,做好價值引領不是一句空話。教師只有身體力行,才能對大學生起到示范引導作用。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既是思政理論的研究者,又是傳播者,還是實踐者。要想將茶道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首先要加強思政老師的茶道文化素養,通過組織專業培訓,讓思政教師掌握系統的茶文化知識,從而能夠將茶道文化精神與思政課程巧妙的結合起來,通過茶道文化這個生動的載體,為在校大學生上好每一堂思政課程。
將茶道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只有老師具備茶文化素養是不夠的,還需要教育過程的第二個主體——在校大學生的配合。只有學生具備了一定茶道文化知識,思政老師在進行理論講解時,才能夠更好的將理論知識和茶道文化進行融合。提升在校大學生茶文化素養的渠道有很多,如可以通過組建茶文化社團,發揮學生群體中“少數關鍵”的帶動作用,使學習茶道文化的氛圍蔚然成風。
紙上談兵,終究是無法起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要想讓學生深刻領悟思政課程的內容,必須要加強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們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到茶企、茶城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帶動學生學習茶道文化的興趣。還可以通過專業培訓的形式,為學生講解茶道文化的魅力所在。通過茶道文化這個看到見,感受到的載體,對思政課程理論的內涵進行深刻的理解。
黨的十九大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受重視程度之深、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教學質量和效果明顯改善,但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些大學生不愿意上課、不認真聽課的現象依然存在。茶道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開展,目前只是處在探索階段,在廣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探索還會一步步的深入,最終會形成一條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融合之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