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金 晶,魏 登,李鳳林,劉艷霞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 132101)
根據教育部文件和全國教育工作精神,將職業規劃教育理念融入專業教育中,將職業規劃教育類知識與日常教學中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課程相融合,實事求是地分析職業規劃教育與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構建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課程體系,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專業基礎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應用所學知識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和職業認知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各門專業課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的目標也存在之內在的一致性,尤其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是互相支撐、相互融合的整體。職業規劃教育是導向,專業教育是基礎。沒有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機制,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就很難落到實處。本文立足于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內涵與價值追求,結合吉林省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現狀,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提出將職業規劃教育與高等教育專業課程相融合這一創新性的命題,深刻揭示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耦合機制,結合實例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職業規劃教育與高等教育專業教育耦合的機制和路徑。
本文對吉林省內六所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經過研究發現,職業規劃教育中存在著普遍問題:一是與專業教育的結合程度不高。吉林地區的一些高等學校雖然開通了職業規劃教育課程,但是針對的學生群體主要是大一入學的新生以及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則沒有進行此項教育,這種差別性的教學方式割裂了職業規劃教育內容的內在聯系,因此無法與專業教育進行高度融合,在表面上看二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結合,但實際上結合工作僅限在表面,無法進行深入結合,事倍功半[2],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完全處于脫離狀態。二是職業規劃教育師資薄弱:在六所高校當中,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教師清一色為輔導員和主管學生的書記,以兼職的方式任課,輔導員所學專業五花八門,在調查的112名職業規劃教育教師中,只有三名老師具備職業規劃教育專業背景,因此職業規劃教育教師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對于課程的內容把握不準,沒有與企業進行長期合作,對行業發展把握不足,無法做到深入淺出,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未能真正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認知、職業能力、職業生涯規劃。三是對于職業規劃教育工作認識不足。這種不足主要體現在學生與學校方面,一些學生認為只有具有很好的專業素養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因此對于該科目的學習十分敷衍,這就導致了在應聘的時候慌亂盲目,陷入到消極情緒中,對于今后職業生涯的開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學校對職業規劃教育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管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2011)對高等教育的分類,高等教育包括學術教育和高級職業或專業教育,高等教育理念有“職業導向”和“學術導向”之分;對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養的是應用技術型人才,應用技術型人才沒有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機制,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就很難落到實處,二者具有高等教育內涵上的耦合關系,因而構建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機制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亟待解決的課題,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應用技術型人才是學生在未來能夠長期從事某一具體職業,這種職業的根基來源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專業知識的把握、內化,并由此積累豐富的經驗,形成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職業規劃教育的指向更為明確,即職業化;二者的培養目標都是更好的服務于未來職業這一理想和宗旨,專業學習是這一職業理想的基礎,因而從目標上看,二者具有深刻的耦合關系;
專業課程的內容是學生從事未來職業所需的基本原理、方法、態度等的綜合體現,經學生內化形成自己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凝練、提高;職業規劃教育使得學生能夠更科學的將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進行合理規劃并付諸實踐,二者在內容上是互為依存并逐漸形成有機的統一。
近現代以來,世界上發達國家無一不重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本身特殊的使命和價值,對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戰后德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職業教育為其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不體現出職業教育本身難以估量的社會經濟價值;從學生個體發展來說,只有經過專業教育,并且結合職業規劃教育,形成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體現個人獨特的社會價值。
通過調查研究,目前沒有關于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相關教材,因此想要提高這二者的融合性,就比如要開發專業的教材,讓學生們通過系統性地學習掌握專業教育與職業規劃之間的內在聯系。教材的編制應遵循基本規律:一是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內容上應具有融合性,脫離專業基礎的職業規劃是空洞的、刻板的;二是鼓勵地方政府、高校開發與本區域行業發展密切的職業規劃教育教材,可適當輻射更大區域。
專業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相比較,前者的穩定性更高,無論是教材的編制還是授課方式相對來說是固定的。而職業規劃教育則十分靈活,要根據社會的發展進行實時的調整,想要做好這種調整工作,就需要監理一套完備的職業規劃課程改革體制[3]。加強職業教育規劃課程領導,責任到人,形成體系,將學分制與各專業職業教育結合,形成科學的領導管理體系。
建立具有高度專業性的職業規劃教育平臺,借助互聯網以及其他資源共享平臺,將關于職業規劃教育的一些零散的消息以及知識發布在教育平臺中,讓學生們可以自由查閱,同時通過每天更新的方式及時披露一些就業信息,讓學生們把握住職業方向,抓住就業先機。同時,高校應該建立職業規劃教育中心,聘請社會各個行業專業從事職業規劃教育的學者、行業領袖、行業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定期為各行各業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的職業規劃教育講座、課程等。
想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就必須要注重其實踐能力,而鍛煉實踐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學習。作為學校來說,要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力度,通過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方式增加學生的閱歷,一方面可以消除學生對于就業的恐懼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到實際的企業活動情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職業規劃課程中的相關內容。
目前,各高校職業教育規劃課程師資力量薄弱,大部分高校的輔導員、學生書記擔任職業規劃教師,這些教師專業背景復雜,課程考核體系缺失,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必須要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師資力量建設,可從專業教師中選拔,并結合專業教育內容進行職業指導,也可從專業角度聘請企業社會專家進行上課,或直接引進職業規劃教育背景的教師擔任專業老師。
想要讓專業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結合的機制長久存在下去,就必須要建立起科學的評價機制,不能將專業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的考核進行簡單的相加,而是要根據階段的不同調整考核側重點[4]。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能夠保證該機制始終保持高實用性。
專業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具有深層次的耦合關系,具有內涵價值追求上的統一性,建立專業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融合,能夠切實解決職業規劃教育的成果和質量,提高學生專業能力、職業認知,職業規劃,進一步拓寬就業創業能力,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