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林 牛子昂

摘 要:本文描述并分析高職學生綠色消費行為特征:綠色購買行為少,綠色使用行為未形成習慣,有參加環保社團行為;從生態文明教育角度探討培育高職生綠色消費自覺行為路徑。
關鍵詞:綠色消費行為;生態文明教育;高職教育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教育要取得實際效果,先要了解學生生態觀和消費行為現狀,做到有的放矢。筆者對三所高職院校學生綠色消費行為作抽樣調查,內容包括人口特征、綠色消費態度和消費行為三部分。本文對綠色消費行為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一 綠色消費行為界定與問卷題項設計
高職學生綠色消費行為包括綠色消費行為和物種保護行為。綠色消費行為分購買行為和使用行為。綠色購買行為指購買對環境無污染產品、自覺抵制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商品的行為,高職學生的購買需求多為電子產品、學習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購買行為題項基于此設計;綠色使用行為指日常生活中資源節約行為,主要指學習生活中節水節電、出行工具選擇、廢舊物品利用、垃圾分類、一次性塑料物品使用等行為。物種保護行為僅調查是否食用過山珍野味和蛙蛇等生物以及參加環保行為。共設計題項19個,用綠色消費行為(Sustainable Consumption)英文首字母縮寫SC加數字標注:SC1-SC4,調查高職學生綠色購買行為,SC5-SC16調查綠色使用行為,SC17-SC19調查環境物種保護行為。
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測量高職學生與該題項的同意程度。除 SC17、SC18兩項反向打分,其余均正向打分,即:從不1分,偶爾2分 ,一般3分,經常4分,總是5分。各項均值接近或等于大于經常4分,表示綠色消費行為自覺或顯著自覺。
二 高職學生綠色消費行為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數據統計
在三所高職院校隨機發放問卷180份,得到有效問卷164份。 計算各題項均值,得統計圖1。筆者隨后進行了訪談。
圖1 高職學生綠色消費行為李克特五級量表統計
(二)數據分析
綠色購買行為:SC1-SC4,均值為2.80,低于3分,說明高職學生綠色購買行為少。受訪學生認為購買商品會比較價格、款式和功能,不太關心環保標志;很少參與家庭用品購買。SC3均值僅為2.36,接近“偶爾”。受訪學生認為:購物自帶購物袋和餐具不方便,有男生認為只有女性才帶;食品和鮮活物品有保鮮袋或一次性包裝;學生通常選擇網上購物,不用購物袋。高職學生綠色購買行為受經濟條件、生活習慣和社會觀念影響。
綠色使用行為:SC5均值2.99,接近“一般”,與“經常”,相差1.01分,表明高職學生不經常利用二次水沖廁所澆花或拖地等或減少沐浴時間,學生認為校園學習生活緊張、寢室不具備儲存二次水的條件。SC6均值4.28,表明學生離開教室隨手關燈行為達到自覺狀態,但據筆者觀察,不少學生此行為未達到自覺,教室人空燈亮現象比較普遍,可解釋為學生隨手關燈意愿強。SC7-SC10,均值為3.18,距離“經常”差0.82,說明學生使用電子電器產品時節電行為還沒成習慣。SC13均值為2.83,表明學生較少把舊書報等收集起來賣或送給別人,教室寢室飲料瓶罐、食品外包裝隨手丟棄現象也證明了這點。SC14均值2.04, 與“經常”相差1.96,說明高職學生對廢舊電池積累并交回收點行為不多,學生對廢舊電池毒污染有了解,但不知有回收點。SC15均值為2.51, 與“經常”相差1.49,說明高職學生垃圾分類意識不強,學生認為教室、寢室沒有分類垃圾桶,到投放點浪費時間。SC16均值為2.63,比“偶爾”高0.63,學生反應食堂就餐一般會用消毒餐具,偶爾用一次性餐盒訂外賣、食品打包。
綠色環保行為:SC17、SC18反向打分。SC17和 SC18 均值接近“偶爾”,表明學生較少吃蛇蛙菜肴,偶爾使用動物皮毛制成的箱包。SC19 均值超過“經常”4分,表明學生經常參加環保公益活動。學生主要通過本校志愿社團參加活動,對社會環保公益組織不了解。
綜上分析,高職學生綠色消費行為特征為:綠色購買行為少;綠色使用行為未到經常狀態,能源節約使用和重復利用意識不強;愿意參加環保公益活動并有環保公益行為。
三 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啟示
高職生綠色消費行為未達到自覺狀態,但愿意參加環保公益活動,有較強環保意愿,說明存在重塑生態文明行為空間,高職院校應抓住這一時機,采取有效方法開展教育。
(一)課程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應滲透高職課程體系并作為課程思政指標。高職生態文明教育主陣地是思政課,僅靠其中某個模塊或某一章節是遠遠不能達到目標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都要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大學語文和公共英語等可以進行生態美育,農耕文化時代的文學作品如唐詩宋詞、寫景游記以及自然文學作品,本就是生態美的記載。教師要融入現代元素,多元再現其中原生生態意境,讓學生認知環境之美、環保之重要。專業課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如:在機械制造與維修類課程中融入節能減排知識,鼓勵學生搞節能減排創新發明;化學與工藝類課程融入化學物質研發與環境保護、污水排放處理等等。只要有生態文明責任擔當,教師處處時時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二)利用學習平臺開展主題教學
高職院校應鼓勵有志于生態教育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建構生態主題資源,開展線上教學,以選修課鼓勵學生學習。如生態美育主題的山水田園詩歌生態美賞析、自然文學作品賞析等,語言學習與生態美育同行;還可做環保專題教學,如水資源污染、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垃圾分類等,危機教育更能讓學生認識環境保護的迫切性。
(三)加強環保志愿者社團建設
高職學生參加社團積極性高,盡管初衷帶有功利性,但通過實踐,學生會逐漸提高認識,超越原來狹小目標。很多學生正是通過參加環保公益活動如保護母親河、植樹等,對學校周邊環境和城市環境有了認識,提高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識。高職院校要大力扶持環保公益社團建設,在人員配備、活動場所、經費劃撥上予以支持;同時為社團與社區、社會組織、政府主管部門做好聯絡溝通協調工作,給社團開展活動提供更多平臺。
四 結語
本文只分析了高職學生綠色消費行為特征,人口特征和綠色消費行為之間的關系,綠色消費態度對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以及生態文明教育對綠色消費態度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虎佳子.綠色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1年.
[2] 孔德宇.大學生生態美育路徑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碩士論文, 2016年.
[3] 蕾切爾·卡遜, 吳國盛評點.寂靜的春天[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