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方面進行有效工作模式的構建,當前社會仍處于轉型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現了新的變化,通過分析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以此為依據把握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有效途徑的構建,在育人過程中不斷探索工作創新,堅持和強化思政育人的思想性、靈活性、服務性和完整性,從而實現有效教育,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育人途徑;學生成長
[作者簡介]崔蘇妍(1987-),女,漢族,江蘇鹽城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現工作于蘇州大學團委,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金項目]蘇州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新時代高校共青團育人機制建設和有效抓手研究,項目編號:2018szyj10。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2-0061-0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①習近平的這段論述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構建了整體框架,指導高校在實際工作中梳理重點,構建有效育人模式。
本文以蘇州大學六百余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高校現有成長服務類工作的實施情況和學生的反饋態度設計問卷,旨在解鎖當代大學生性格密碼,根據教育對象的新特性討論思政教育新模式,構建助力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創新的必要性:解碼當代大學生性格特征及變化
(一)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強調實用性
問卷顯示有57.4%的同學在大學期間相比專業能力更希望獲得個人素質上的提升,當問及對個人成長發展有怎樣的期望這一問時,出現頻次較高的詞為“能力發展”“專業知識”“素質”“工作技能”“目標規劃”等,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除了希望獲得專業技能外,有相當一部分群體渴望在綜合能力方面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當代大學生越來越懂得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性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重視第二課堂陣地建設,同時從高頻次關鍵詞也可以看出,高校學生越來越實際,對個人綜合能力提升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提前適應職場生活的渴望,學習功利取向明顯,追求功能性和實用性是當代大學生的普遍性格特征,這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講究思政工作中的語言藝術,以及平衡理論性和實踐性工作內容的比例。
(二)強調自我意識,追求個性體驗
調查中90.8%的學生認為個人成長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與個人實踐,僅僅有9.2%的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服務項目、活動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更大,這也印證了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征,強調“自我”的重要性。由于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代大學生比較以往更重視情感、尊重、自我實現直至自我超越,追求與眾不同,享受思維和行為的“獨立小眾”,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受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影響,講求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對上一輩不斷強調的集體觀念和責任意識持懷疑態度,而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讓當代大學生可以廣泛接觸不同觀念,這令他們可以不依靠父輩和師長的經驗傳授,減少朋輩的影響,只需有一臺聯網的手機就可以看到世界,無形間也造就了當代學生個體化的生活習慣,強化了他們的自我意識。
(三)知行不統一,充滿矛盾的個體
通過上文對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來源的解讀,可以窺見這種“自我”是脆弱片面的,過分依賴網絡致使人們看到的結果只能是大數據針對個人閱讀習慣篩選的結果,人們生活的環境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深遠影響,同時正在經歷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動蕩期,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愈發多樣化,在劇變的環境中,大學生的“自我”缺乏推敲,而就大學生的自身因素來看,本身就處于三觀塑型期,思想過于動蕩、閱歷不夠豐富很難維持一以貫之的內在思維邏輯和價值取向,往往會形成理念和情感上的矛盾,最終形成當代大學生知行不統一的性格特點。舉例來說,針對問卷列舉的幾類成長服務類活動,文化類活動形式接受度最高,需求量最大,但同時最多人認為科研實踐類活動最有效,這也體現了高校學生理論需求和實際需求上的不統一。問卷中體現最多人選擇加入學生組織或社團等長期的實踐培養方式,希望通過外部的壓力讓自己得到更多鍛煉,提升個人能力,但與此同時有79.8%的學生認為是自身態度阻礙了個人成長發展,這與上文中較多人認為個人成長靠自我管理的結論形成了矛盾。
二、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創新的依據:以教育對象的變化為落點
(一)注重教育工作思想性,樹立正確價值取向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做了重要講話,他談及“德”的重要性,指出“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特別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關于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要將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第23次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上習近平也做了重要批示:高校建設的根本目標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大學生的育人工作提供了三重標準,從個人到國家不斷提升,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同時也是最高目標。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當不斷自我提醒,無論思政育人形式上如何改變,內容上如何創新,其根本依據不能變,不僅要做到反復重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更要做到先學生一步吃透其本質含義,先從自我出發,完成認同——踐行——推動這一知行統一的過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教育工作靈活性,因事因時因地制宜
調查問卷顯示高校基層單位(學院、部)主要通過輔導班、班主任、專業教師進行相關授課或講座從而進行學生成長類服務,其占比達60.09%,而超過半數(55.40%)的學生認為高校學生成長服務工作水平差強人意或不能滿足自身需要。以上數據反映出高校育人工作缺乏多變性,直接導致學生滿意度不高。經問卷調查,校園文化類、科研實踐類、志愿服務類、創新創業類、思想引領類、學術交流類和就業指導類活動均被超六成以上學生認為是成長服務類活動、工作,而這些活動均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法無定式、貴在得法”,思政教育的不斷創新應遵循靈活性的原則,避免形式上的僵化單一和內容上的照本宣科。思政工作的靈活性要求對思政工作者自身修煉提出了更高標準,如果不吃透所教習的內容很容易陷入枯燥說理的桎梏,在充分了解思政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授對象的不同選擇差異性的表達和分類式的規劃,注重在理論教學中融入說理和修辭的藝術性,在實踐教學中加強節奏和內容分配的科學性,在日常陪伴中善于發現問題,趁勢利導、因時制宜,靈活適度的把握教育的分寸、創新豐富教育的載體,通過靈活的思政育人教育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黨和國家。
(三)注重教育工作服務性,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基于上文大學生強調自我意識的性格特征,弱化權威式的灌輸和官僚化、層級化的育人方式,調整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對話層面,向當代大學生展示和營造平等、溫暖、值得信賴的育人氛圍非常重要,加強育人服務性作為近年來思政育人的新理念獲得了大量學生的認同。這就要求高校進一步探索服務育人新路徑,首先必須明確服務育人不只是高校后勤系統的工作,保障學生日常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間接育人育德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是有限的。強調的服務性首先是意識上的服務,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當有奉獻精神,有給予和付出的覺悟,其工作的內在邏輯為“我能做什么讓學生更好的成長成才”,“我”是主動方,而不是“學生要做什么來達成我的教育目的”。其次是行為上的服務,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考慮將服務行動背后隱藏的價值觀傳達給學生,聯合高校其他部門和系統,如管理系統、業務工作系統、學生工作系統、教師教學系統等,通過自身工作服務學生,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另外還需要注意是的方式上的服務,改變自上而下的話語體系和行動模式,使用平等友愛的表達方式,注重服務過程中正面積極的工作方法,不拘泥是不是在某項工作,也不拘泥是不是在工作時間,通過滲透式的、常態化的、正能量的有效服務讓學生更容易感受到來自師長的愛護,打造“陪伴者”“知心人”的形象,有效實現思政育人工作。
(四)注重育人工作完整性,實現時空有效閉環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完整性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在時間上看,助力學生成長成才貫穿學生在校培養全過程,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內在特點和外部環境踐行不同階段的育人工作。在本次問卷調查中88.11%的學生來自本科一二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個人素質提升的需求更突出,對文體、實踐、志愿服務類活動興趣更明顯,對提升自身成長發展能力的選擇更傾向于長時間的系統學習(如選修某項課程)和較長期的實踐培養(如加入某學生組織),在這一階段要求形式活潑、體量龐大的思政育人工作幫助學生度過最初的價值觀塑型期,伴隨著學生在校時間的不斷縮短和即將步入社會的壓力,思政育人工作更偏重于常態化、服務性,針對學生在校不同階段的需求形成完整的思政教育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從空間來看,需要考慮到育人工作的兼容性和系統性,思政工作者應考慮到不同受眾和內外環境的眾多要素,在工作方法創建、頂層設計、內容選擇和具體實施中強調體系的完整性,既有分層分類又有有機整合,既注重方式方法上的系統化也考慮實施載體的多樣化。完整的思政育人工作不因管理層的更換而朝令夕改,不因受眾對象的更換而左右搖擺,完整性的實現取決于黨和國家對青年培養的時代要求、取決于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育人工作的完整性不代表不可以在內容和形式上加入新的元素,其更大意義在于頂層架構的穩定,完整的思政育人工作對學生的知行統一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時長效、系統的教育形態更有助于營造思政育人隊伍健康可信賴的形象。
[注釋]
①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12-09.
[參考文獻]
[1]陳夢圓,王雪.教育對象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2]劉建軍.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論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