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國佛像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眾多藝術形式,佛像造像就是其中之一。中國佛像造型產生時間較長,在眾多手工藝人的努力下,具有獨特文化價值與精神信仰的佛像造型語言得到國內民眾的關注,在社會持續發展中,佛像藝術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因此,從延伸的角度研究佛像的造型語言,從而加快了佛教造像藝術的崛起。
[關鍵詞] 佛教造像;佛像;造型;延伸
佛教在我國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所以佛教造像具有極為普遍的語言形式,大部分藝術工匠借助傳統雕塑的形式創作佛像形象作品,其作品中也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國內佛像造型語言形式數不勝數,在雕刻領域中藝術家們使用不同類型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所以,本文主要對佛像造型語言在當前社會中的表現形式和遇到的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以尋找合理的創新發展模式。
一、佛像造型語言的現狀與不足
佛像雕塑行業在國內發展時間較長,也是廣受好評的行業,屬于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雕塑類藝術創作的主要形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佛像行業也隨之改變,不容忽視的是,傳統民間佛像的創新性較弱,這也是限制該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佛像藝術產生之后,大部分都是以古代造型為主旨進行創作,即便專業的藝術工匠可以借助藝術的造型和各種形式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因為觀念原則的傳承,造成部分藝術工匠的思維固化。特別是佛像雕塑的藝術創作,因為宗教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要想改變就要采用合適的方式,且還需要堅持宗教的大原則。所以,民間雕塑在佛像造型方面相對固化,大部分是在古代藝術造型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雕琢,缺少創新性和靈活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國內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對接,使得東方雕刻和藝術加工方式不能完全滿足佛像的現實發展需求,所以我們要不斷創新,持續探究新的工藝,從而創作出大眾認可的作品。
在當代佛像雕塑行業,不能局限在古代審美理念中,要增加現代審美趣味和時尚元素,比如佛像的佩飾、造型是否需要創新,嘗試改變一下這些物品的造型是不是可行,能不能被大眾所認可,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佛教造像設計在國內雕刻設計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現代雕刻設計在加工時通常更重視功能屬性,導致其在藝術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顯而易見的是彰顯功能性的同時,作品藝術性就會受到影響。換而言之,現代佛像設計對手藝人來說是重要的考驗,在關注功能性的同時也要思考整個作品的藝術價值,在功能和藝術價值之中找到平衡點。保持功能和藝術造型之間的平衡并不容易,但是筆者在佛像雕刻中嘗試著不斷地創新,制作的佛像不僅融合了古代造型元素,也積極地吸收了大量的現代元素,在關注功能性的同時也關注藝術價值,因此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和傳承意義。
二、佛像造型語言的延伸策略
延伸思維的關鍵因素在于創作者自身,創作者在思維模式上具有各自固有的特點,因此要想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應在心態上接受更多的可能性。在創意構思時,每個人都習慣于遵循原有的思維模式,于是很容易局限在各自的狹小領域里。因此,本人認為佛像造型的延伸思考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佛像造像嘗試多元化的題材
在世界經濟聯系更加密切的今天,大眾審美觀、價值觀出現了明顯的改變。佛像造型藝術在對外開放的文化語境中,也要融入日常生活的很多題材,如古典內容、當代藝術、時尚設計等都是重要的表現形式。針對民間佛像造型藝術進行分析,在題材上受到歷史傳承的限制,然而我們也可以脫離宗教造像、古代傳說、風土民情、吉祥紋飾等,尋找更豐富的表現方式。
目前,大部分佛像工藝雕刻師開始將傳統題材作為基礎進行優化以及創新,但是假如我們不能開放頭腦,就尋找不到正確的發展方向。現代設計行業的美學價值、流行趨勢,能否為傳統佛像帶來新鮮的血液以及時尚因素?學院造型系統的知識是否會打破傳統佛像技藝小范圍傳承的限制?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當代佛像雕塑創作領域中,造型語言創新是重點內容,嘗試把佛像造型和科技融合的作品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當前佛像造型的延伸不只是理念思維的變化,多元化的嘗試應該得到我們的認可和支持,然而從其他角度進行思考,假如單純地追求觀念的表達而輕視造型的藝術,或者把造型當作觀念的承載體,那么我們也許會在創新時忘記初心。現代佛像設計中的木雕形態可以參考以及學習其他雕塑造型的理論內容,尋找更多的佛教造像新形態,提高美觀度,即便在佛像造型設計創新的過程中蘊含著獨特的傳統美感,但是在設計中造型也需要和功能等相關要素相符合,但是假如喪失使用功能,即便是具備審美價值的佛像也會喪失存在的價值。我們必須在重視功能性的基礎上,優化以及改善佛像造型,進一步提高佛像造型的整體審美力。
(二)佛像造像結合新工藝探索多樣化
古代佛像造型的重點是雕,主要借用人力改造木材,讓其根據最初的設想創作出不同的形體以及空間,包含人工以及自然多重因素的審美作品。以往的雕刻技法在師徒傳承中不斷發展,但是伴隨社會的改革,全新工藝、全新方式隨之出現,佛像創作的整個過程也會受到現代化造型方式的影響。從技術角度進行分析,現代化造型方式為佛像造型語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電動工具、電腦輔助設計、數字雕刻等全新技術在改革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創作者的內心想法。佛教造像為縮減成本、提升效率而開展的創新活動,應該被我們所提倡和傳播。例如,作品《十六觀經經變》采用了綜合材料與綜合手段設計而成,在設計過程中嘗試多種方式,并結合大量的新工藝完成,也正是由于這樣的設計方式,才使得本次的佛教造像達到極為完美的結果。
(三)佛像造像尋求精神與實用的融合
佛像造型語言下的延伸思維幫助我們尋找更寬廣的視野,純藝術和設計產品之間的融合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對佛像雕塑藝術的實踐活動進行分析,精神性是重中之重,但是這樣也會導致不接地氣的問題,缺少和人們的互動以及溝通,導致社會知名度較低。民間佛像與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基本上都具有實用功能,所以兩者之間可以和大眾日常生活相融合,形成較為重要的藝術語言創新。因此,把精神性和生活性、藝術性相互融合,是佛像造型語言未來的發展方向。在融合時也要控制分寸,要傳承精神性,在增加附加實用價值的同時滿足廣大民眾的現實需求,但是從佛像造型角度進行分析,藝術性弱并不影響佛像實用價值,其精神上依然具有極為廣泛的傳承能力。總之,我國佛教造像要想從制造轉變成創作,就要強化佛像中蘊含的精神性元素,尤其是想要發展成世界知名的藝術語言,精神性便是佛像造型語言延伸的靈魂,無論怎么創新與延伸,佛像的精神傳承始終都是不能改變的,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佛像造型語言就是以木、石、金等材質為載體的雕刻活動。當前雕刻的主流方向包含民間工藝、學院藝術和現代設計等,如何才能把它們融合到一起,以此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佛像,同時彰顯自身的特征,吸納其他領域的優勢,不斷進行改良與創新,從而充分發揮佛像造型語言的價值,這就是所有佛教造像雕塑人員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段勇.神性的雕塑:簡評吳為山《中國佛教藝術》[J].名作欣賞,2012(5).
[2]張總.中國早期佛教造像[J].美術研究, 1988(4).
[3]李懷杰.地域視野下的山東佛教造像藝術[J].藝術探索,2015(2).
[4]劉莉莉. 論北朝河洛地區佛教造像碑書法藝術[J].大眾文藝,2012(15).
[5]黃文智.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東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J].敦煌學輯刊,2015(1).
[作者簡介]
任金鵬,莆田市大莊嚴佛像工藝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佛教造像工藝師,在繼承傳統雕塑神韻的過程中,結合科班造型的精準尺度輔以《造像度量經》為準繩。所成諸圣像,皆相好莊嚴。代表作品《東方持國天王》獲中國工藝美術金獎。木雕作品《海島觀音》在第十二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榮獲金獎。
(編輯: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