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轉霞
摘 要: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小學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閱讀與寫作則是語文學科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且還應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獨立閱讀的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素養。在引導學生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從而確保學生在寫作時有正確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閱讀教學;寫作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只注重背誦課文以及積累字詞,往往忽略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訓以及寫作技巧培訓,導致一直以來學生的寫作水平和閱讀水平得不到提高,以至于學生在高年級的時候失去對閱讀和寫作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整合,從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能力以及閱讀習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此不再害怕寫作文。
一、整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意義
小學是學生形成語言習慣最基礎的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處[1]。因此,在對小學語文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閱讀和寫作進行融合,讓二者能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并且教師應當加強對二者的引導,盡最大的努力將寫作與閱讀進行整合。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效地結合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所以教師應該在這些方面上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廣泛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寫作材料,而且還能開闊學生眼界,并且隨著不斷積累的素材,可以逐漸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有情可發、有物可言并且有話可寫,這對于融合閱讀與寫作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整合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策略
(一)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寫作素材,奠定寫作的基礎
通過大量的閱讀,將知識輸入到頭腦中,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從而將知識變成文字進行傳達,這個過程就是傳輸知識的過程。由此可知,寫作是將閱讀作為前提,只有在前期不停地儲備知識,才能在后期寫作的時候,創作出高質量的文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斷地對寫作方法以及好詞佳句進行積累,從而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特別是一些名人的典型事跡,可以作為觀點材料來支撐文章,更應該對其積累和記憶,能讓作文在論述上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2]。
例如,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文章講述詹天佑在對京張鐵路進行修筑的時候,為了國家榮耀,不畏艱難,想盡一切方法戰勝困難,并且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這是一個為了國家榮譽能犧牲自己,與困難進行斗爭的典型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種形象事跡,并且能在寫作中合理運用。還有一些對自然景觀進行細致描寫的,例如,在《黃果樹瀑布》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作者李有貴使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出瀑布在飛落的時候所產生的壯觀景象。又如,在《錢塘江觀潮》一文中,作者用十分精準且恰當的詞匯,給我們描繪出了漲潮時發出的聲音。通過大量積累這類詞句,能逐漸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無窮魅力,并且能在自己的寫作中有效地對這些知識進行應用。
(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寫作方法,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將平時學習過的寫作技巧,嘗試著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鞏固這些寫作技巧,并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反思,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模仿所學文章中的名詞佳句以及寫作的方法,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在不斷地模仿中,才能找到提升自我寫作水平的方法,才能增強寫作技能,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
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一文時,作者魯迅以對人物的描寫為主,對環境的描寫為輔,教師在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本質,并且結合文章中寫作的特色來分析。文中有一段是描寫閏土在西瓜地里看護西瓜的場景,運用了許多描寫手法,如細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等,通過一系列的描寫手法,栩栩如生地為我們展現出閏土的形象。所以教師在分析這篇文章的結構時,應當將所用到的表現手法向學生一一展示出來,以便于加強學生記憶,在寫作時能更好地進行應用[3]。
總之,小學是學生形成語言習慣最基礎的階段,閱讀習慣是否良好決定著寫作水平的高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不斷對有用的素材進行積累,將這些素材應用到寫作當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季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教學模式[J].新課程(中旬),2018(10):47.
[2]陳淑琴.小學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整合模式的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151.
[3]張乾峰,扎西翁姆.小學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整合模式的探究[J].中華少年,2016(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