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現代紡紗新技術”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當前環境下暴露出諸多問題,已經不適于當代大學課程的教學。因此,針對這些問題,通過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組織學生參加紗線展和紡織機械展以及各類紗線設計大賽將傳統的理論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等措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其學術視野,而且也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現代紡紗新技術;教學質量;教學改革
我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紡織工程專業隸屬于服裝學院,其前身為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現東華大學)的紡織工程系與紡織化學(染整工程)系,是我校的老牌專業之一。現代紡紗新技術是紡織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內容涉及各種新型紡紗技術的紡紗原理、紡紗流程、紡紗設備及產品性能等。就我校實際教學情況而言,現代紡紗新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提高該課程教學效果,加強現代紡紗新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很有必要。
1 “現代紡紗新技術”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就目前的“現代紡紗新技術”課程的教學情況看,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弊端,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
1.1 教材種類少,內容陳舊
“現代紡紗新技術”這門課程的相關教材種類很少,且基本上都是在2010年之前出版的,教材主要是對各種新型紡紗技術的紡紗原理、紡紗設備、紗線結構特點等進行講解[1]。教材由于編寫時間較為久遠,普遍存在內容陳舊、紡紗機型落后等問題,已不能適應新型紡紗技術的發展要求。加上教材中大多是由抽象的結構示意圖和晦澀難懂的文字講解組成,由于沒有感官上的認識,學生很難在大腦中形成該機構的實際模樣和工作時的情形,這就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此外,目前大部分現代紡紗新技術的教材只注重對各種技術的紡紗原理的講解而忽略了對紡紗流程的介紹。
1.2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處于消極被動的勢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消極,不能積極地參與。經過反思,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2]:首先是學生已經習慣了“灌輸式”教育;其次是學生對所講內容沒有興趣,缺乏理解;再次是學生缺少動手機會;最后是學生對該領域的發展現狀不夠了解,沒有歸屬感。學生的這種消極被動的態勢不僅影響教學質量,而且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激發。
1.3 安排課時不足
根據我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現代紡紗新技術”總課時為32學時。新型紡紗技術種類多,紡紗工藝流程長、設備多、原理繁雜抽象,在32個學時內講完全部內容非常緊張。此外,“現代紡紗新技術”開課時,同一學期的紡織工程專業主干課程“紡紗工藝學”才上到一半,還沒講到環錠細紗機部分,而這部分內容是傳統紡紗技術的核心部分,是區別新型紡紗技術的關鍵,因此在講授“現代紡紗新技術”之前需要消耗一定課時補充這部分內容,使本來學時就不充裕的教學工作就更困難了。
1.4 缺少實驗教學環節
“現代紡紗新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工科課程,必須通過實驗環節,學生親自動手參與,通過強烈的感官刺激,才能建立起感性認識,然后才能將課堂理論教學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是,由于我校紡紗設備比較陳舊,加上我校教學實驗場地及其有限和本門課程課時的收縮,使實驗課在實驗設備、場地和實驗教學組織等方面倍受限制,最后只能取消本門課程的實驗課程。對于那些機器和設備只能到企業參觀,這樣學生的動手機會較少,參與程度極低。這也使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顯得非常困難。
2 “現代紡紗新技術”教學改革措施
2.1 教學內容調整與優化
近年來新型紡紗技術發展迅速,因此“現代紡紗新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也要相應地不斷更新、完善,保持其先進性和實用性,使教學與生產實際接軌。我們采用多本教材結合的方式調整教學內容。同時還根據紡紗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變化,及時吸收先進的科技成果,與時俱進地更新理論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紡紗新理論、新工藝及新設備。在目前的教學中,由于課時限制,不可能將每種紡紗技術面面俱到地進行講解,因此對現有紡紗技術進行取舍,選擇目前市場上較成熟和較新的技術進行詳細講解。此外,為適應現代紡紗技術發展的要求,還應注重介紹現代紡紗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并對國內外新型紡紗技術的發展方向和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展出的最新紡紗設備等進行專題講解,力求讓教學內容保持實用性和前沿性。
2.2 多種教學素材、教學方法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素材,如多媒體課件、紡紗流程及工藝視頻、紡紗設備工作運轉動畫、紡紗廠生產現場運行流程與設備照片、紡紗半成品與紗線實物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增加學生對抽象的紡紗原理及設備的感性認識,便于他們對知識的直觀理解和掌握。在教學方法[3]上,采用板書、多媒體、課堂討論、講練結合、啟發互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使整個教學過程松弛有度,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2.3 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進行教學實踐
我校“現代紡紗新技術”這門課缺少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計算機虛擬仿真技術,對于提高本門課的教學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編制紡紗工藝仿真系統軟件,學生可以利用仿真系統,更清晰地學習和認識各種紡紗機構,加深對各種紡紗技術的工藝原理和工藝流程的直觀認識和理解。計算機仿真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模擬環境,為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條件。
2.4 積極組織學生參觀紡紗展與紡織機械展
每年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都會開展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和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這兩個展會使全球紡織業界公認的亞洲地區規模最大、參展企業最多、展品技術水平最高、專業性最高的展會。我校位于上海,具有明顯的地理優勢,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這類展會。在展會上,許多國內外知名紡織企業會展示出其最新的產品,通過參加這類展會,會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紡織業的了解,增強學生對紡織專業的認可度。同時展會上的紡紗設備和紗線等實物,使學生能理性理解課本上的抽象知識。
2.5 積極開展紡紗競賽活動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紗線設計大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了解紡紗工藝最新進展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加學生對紡織專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以加強學生對紡紗學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提高理論深度。
3 結語
現代紡紗新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效性,因此要不斷對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才能達到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調整優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保持先進性和前沿性;教學手段、教學模式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創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積極組織學生參觀紡紗展和紡織機械展,以及參加各類紗線設計大賽,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課程教學、計算機虛擬仿真、實物參觀與競賽活動等幾種教學方式來進行學生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為其今后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謝春萍,徐伯俊.新型紡紗(第2版)[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2]李旭明,奚柏君,唐立敏.提高《紡紗學》教學質量的途徑探討[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0(4):82-83.
[3]加里·D.鮑里奇,鮑里奇,Borich, et al.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