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奔牛實驗小學 李 敏
推理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方式。推理主要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兩大類。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推理,都必須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推理的邏輯性在小學階段主要表現為能通過觀察、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能主動地尋找證據,從而進行論證(包括證明和證偽)。在論證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推理做到有據、有理。這樣,才能將培育學生邏輯推理的要求落到實處。
著名數學教育家陳省身先生說:“學生應該學會推理,推理很重要,不僅在數學學科之中,在其他學科、在生活中都要用到?!痹谛W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首先應當明晰推理思路,要基于學生立場,引導學生能敏銳地抓住邏輯推理對象進行分析,讓學生的邏輯推理思路更為清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邏輯推理對象進行分析,從而把握問題核心、問題本質,引導學生用邏輯的語言對邏輯對象做出數學化的提煉、概括,從而能把握邏輯推理的本質,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水平,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技能。
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時,學生首先想到的是長方形面積的推理方法,將平行四邊形放置到方格圖之中,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推理。用數方格的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同于長方形,長方形的每一個角都是直角,因而可以直接去數。平行四邊形需要進行剪拼后才能直接去數,根據這樣的操作,學生猜想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運用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推理。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大膽猜想,引導學生進行推理: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那么長方形的面積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長乘寬,也就是底乘高。這樣的邏輯推理,其思路是清晰的,其過程也是清晰的。
基于學生立場的邏輯推理,要真正將學生放置于課堂的“正中央”,引導學生抓住對象、抓住問題的本質,對邏輯推理的對象、問題等進行深度的剖析,讓學生對邏輯推理的對象、問題等形成清晰的認知、理解。從邏輯推理的形式上分析,邏輯推理由邏輯推理對象、推理邏輯、推理結論組成。學生首先要清楚邏輯推理對象,清楚邏輯推理思路,進而展開有效的邏輯推理。
邏輯推理能力是學生的一種綜合性、合乎規范性的推理,是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展示、綜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明晰邏輯推理思路,更要夯實學生的邏輯推理過程,從而讓邏輯推理方法更明晰。數學學習,不能僅憑人自身的感覺,不能用“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膚淺認知糊弄真理,而應當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在邏輯推理過程中,要強化過程論證,無論這種論證是類比性的、歸納性的還是演繹性的。一般而言,相對于類比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完全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更具有“嚴格性”、“真理性”、“正確性”、“科學性”。
教學《小數加減乘除法混合的簡便運算》(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時,許多教師認為學生在四年級已經學習過“整數加減乘除法混合的簡便運算”,因而五年級就能自覺地、自動地遷移,所以對這一部分內容的論證往往是一帶而過、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的。事實上,在數學中擴充數系,要具有一種兼容性,即新的數必須能適應、融合到原來數的運算之中去。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這樣的一種簡單化的類比教學,并不能讓學生信服,不能讓學生接納小數乘除法混合的簡便運算定律。筆者認為,在《小數加減乘除法混合的簡便運算》教學之中,教師依然應當引導學生經歷過程論證環節,從而使學生有效地將新知納入到已有認知之中。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一組算式,引導學生觀察,提出猜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由舉例進行論證。為了讓論證過程更為嚴謹,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舉反例。只有當學生能舉出系列正例而不能舉出反例時,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不完全歸納。事實上,“類比推理的規則在所有的邏輯推理中是最不嚴格、最不確定的……類比在數學思維中的主要作用表現為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建立模擬”,其結論有時準確、有時不準確。因而“小數加減乘除混合的簡便運算”,筆者引導學生將類比、歸納等推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才能更為合情、更為合理、更為深刻,才能彰顯數學的理性。
在上述邏輯推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舉反例的過程是必須的、必要的。因為不完全歸納作為一種實證方法,其例子的無窮舉性必然導致這樣推理的結論的或然性。為了讓數學的結論更為科學,為了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為合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正向、反向舉例,能讓學生形成數學推理的邏輯素養,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數學邏輯推理的嚴謹性、嚴格性。
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不僅依賴于學生的數學思維,而且依賴于學生的數學想象。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激活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要啟迪學生的邏輯聯想、想象,從而讓學生的邏輯推理表達更為清晰。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聯想尤其是想象往往是創造的發端,是學生數學創新、再創造的基礎,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學習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基于數學事實基礎想象,從而有效地延伸、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觸角,引領學生向數學推理更深處漫溯。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賦予學生邏輯想象的時空,給學生提供邏輯想象的素材,從而助推學生的邏輯想象。比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時,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結構化的素材,啟迪學生思維、想象。首先,筆者給學生提供一個規格小的長方形硬紙板,讓學生用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拼擺,助推學生形成初步的猜想,然后給學生提供規格稍大的長方形硬紙板,讓學生用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拼擺。相比較第一層次的實驗,這一次的拼擺,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已經不能將長方形拼滿了,這時可以引發學生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論證,再次給學生提供一個規格較大的長方形硬紙板,這個時候,學生用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已經不能鋪一行或一列了,由此激發學生的邏輯推理性的想象:長方形的長就相當于每行的個數,長方形的寬就相當于行數,長方形的面積就相當于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的總個數。在這樣的數學猜想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合作實驗論證。通過這樣三個層面的教學,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的理解已經從膚淺走向深度、從感性走向理性。不難看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還要引導學生建立邏輯推理的共同體,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實驗驗證能力等。
小學數學學習中的邏輯推理,是學生數學化學習的一種思維過程、行為方式。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還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來進行思考、辨別,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