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實驗小學 陸林林
分層異步教學模式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分層異步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筆者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經常看到,對于同一節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往往會有簡單、難兩種不同的反映,這是因為學生數學能力不同,導致不同的課堂體驗效果。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無法按照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設計教學環節,但又必須盡可能結合學生學習能力進行綜合教學,這也導致了數學教師教學的困惑。分層異步教學模式根據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性,將學習相近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層次,解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困惑。為此,筆者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將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分層異步教學模式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從而為我國的數學教學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應該遵循幾點原則:第一,全面分層,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必須全面考慮學生的數學基礎、數學思維、個人能力等多個方面。第二,動態分層,數學分層的依據主要是學生的個人能力,但這種分層并不是固化的,由于小學數學相對簡單,學生只要有足夠的學習能力,經過努力付出,往往就會迅速提高數學成績,為此,數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動態能力變化,及時對其進行調整。第三,保密分層,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是為了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但當學生知道自己被分層后,很容易產生自卑或自傲等多種負面心理。
【案例一】
在《小數除法》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觀察到小數除法的學習與小數乘法有很大的關聯。《小數除法》這一課中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計算小數除法,學會使用“四舍五入”截取商,并使用計算器探究小數乘除法的規律。《小數除法》一課的教學目標并不適合每一個學生,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基礎層(下)、能力層(中)、拓展層(上)三個層次。基礎層要求學生復習小數乘法的基礎之上,掌握計算小數除法的方法;能力層的學生要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拓展層的學生要會用小數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分層異步教學法,合教與分學是分層異步教學法的重要內容。合教是對班級集體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發現合教的內容,往往符合班級學生的平均水平,但并不能滿足基礎較差以及能力較強學生的學習要求。為此,教師在開展異步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基于班級學生數學能力合理分層的基礎之上,開展合理的合教與分學活動。
【案例二】
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對班級集體進行教學,讓學生掌握如何計算整十、整百以及整千與一位數相乘。課堂教學目標比較適合能力中等的學生,但對于能力較低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學生一時無法找到計算的規律。為此,教師在合教之后,可以幫助基礎層的學生復習一位數與一位數相乘的知識,再從一位數與兩位數、三位數相乘讓學生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規律,夯實基礎知識。對于拓展層的學生來說,合教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個人學習需求,為此,教師在分學環節可以讓拓展層的學生進一步掌握以“2”“5”結尾的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算法,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
小學生數學能力變化相對較快,為此,數學教師在進行分層異步教學時,應該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的能力,設置數學實踐主題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在設置實踐活動主題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小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分層異步教學法開展的過程中是以學生能力層次作為教學的基礎,但并不代表要將層次固化進行模式化教學。教師在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將能力強的學生與能力弱的學生分為一組,讓學生在小組實踐中相互帶動,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案例三】
在《扇形統計圖》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統計同學的興趣愛好”為小組實踐活動的主題。無論學習能力弱與強,都可以參與到此項活動當中,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負責收集數據,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負責繪制扇形圖。實踐活動課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數學分層的流動交流。
總之,分層異步教學法符合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遵循數學分層原則,合理對學生進行分層才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靈活運用分層異步教學法,適當打破層次壁壘,開展小組實踐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層次之間的流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