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璇
西安市衛生學校,陜西西安710054
在我國推行系統性教育改革方案后,提高了中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資源配置效率。一方面,在中職教育的目標定位方面,原來的“知識+技術”教育目標,轉變到了綜合素質教育目標。另一方面,突出了中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兩大主體,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教育產品研發與教學方案創新。尤其在“互聯網+”改革后,結合“雙創”背景,中職院校全面推進了以多媒體工具為路徑的教育教學創新,并且,在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擴增了教育教學效用。下面先對中職學生管理內涵展開解析。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總體經濟體系建設新階段、創新創業大發展新時期,中職學生管理內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一方面,中職院校突出了教育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兩大主體,強調了主觀能動性的功能發揮。具體而言,教師更加注重教育教學中的理論創建與方法創新,在制作教案過程中,可以充利信息技術的便利條件與多媒體工具的比較優勢,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形象、圖文并茂、影像生動的教育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透過教師創設的新教案,在學習思維、學習方法、學習內容等方面,通過轉換與探索,逐漸從中習得能夠應用于自主式學習的路徑等。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在中職院校園網、班級網、社團網方面的應用,中職學生打開了眼界,實現了在整個校園范圍內的在線社交。通過這種“交互模式”,中職學生可以交流學習問題、生活問題、職業規劃問題等。因此,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中職學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形式、管理內容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
信息技術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交互關系”,人與人之間可以透過中介工具,即時開展各項交流。應用于中職學生管理中,可以克服時間、空間限定,打破現實場景社交阻礙。班主任與學生可以在應用程序中的“朋友圈”、“留言區”、“評論區”等各方面,開展管理活動。由此,在根本上改變了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在克服時空阻隔的同時,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建立“虛擬空間”,學生能夠以匿名身份參與到學生管理之中。并且,參與學生也可以為班主任、同學,提供一些意見與建議。反過來,學生所有的問題,也能夠在隱私受到保護的情況下,獲得公開提問與在線解答。另外,在建立“班級交流群”、“學習專題交流群”后,任何群內成員,均可發起關于班級內務、學習問題的探討。
與被動式的管理相比,信息技術應用后,中職學生管理的內容會相對增多。包括學生個體的個人問題、班級公共問題等。比如,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戀愛問題、學習問題、職業規劃問題、人生價值問題、世界認知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個性化與個體人格塑造問題、社會化人格培育問題等,均有一定的困惑,和遇到問題時的措手不及。所以,班主任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新路徑,開發與挖掘相關問題的資源,進而,制作出針對各項問題的專門化處理方案。至于生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校園霸凌問題等,班主任既要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細致的信息搜索、觀察、調研,也應該增加對此類問題的宣傳工作,提供一些應對方法。這樣,就可以根據管理內容變化,實時制定一些實用的管理方案,并在管理趨于專業化的同時,擴增管理效用。
總之,信息技術在現代中職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等管理方面,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面對“新世代”中職學生,班主任應該結合中職學生實際使用的信息技術及工具類型,了解其常用PC 端與移動客戶端的應用程序,與其建立多元“交互關系”。進而,在發揮兩大主體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了解中職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實際的職業規劃,以及創新創業的知識現狀。這樣,既有利于班主任發揮管理職能,也能夠在實際的交互過程中,較為精準的把握學生實際需求,合理制定一些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培育的新型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