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白樟鎮小園小學 吳月圓
在小學數學中,有很多知識比較抽象,在學生的頭腦中不能真正理解,這些知識的教學更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現實中活靈活現的場景聯系起來,讓學生帶著“數學”的放大鏡細細品味周圍的事物,提高對“數”的敏銳度,這樣對“數”的感覺做到了自然的“條件反射”,那么數感就建立了。
如在一年級初“1~5”的教學課堂中,我創設一個生動、豐富的生活情境:“同學們,你們去過游樂園嗎?能說一說當時的情景嗎?”學生們高興萬分,激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然后教師播放一段游樂園的視頻:“孩子們,你們和老師一起來觀察一下,各種游樂設施都有幾個人玩呀?”于是,孩子們就興高采烈地數起來,紛紛舉手表達:1人在爬桿,2人在蹺蹺板,3人在轉轉盤……教師隨手板書數字,這樣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理解了數的意義。教師又問:“你在游樂園時是和誰一起,幾個人玩呢?”讓學生將知識帶回生活中,加深對數的感知。最后,教師以一個問題作為結尾: “在生活中,1~5這幾個數經常用到,你能想想它們還會在哪里出現?”學生各抒己見,有“媽媽1個人煮飯”“我家有5口人”“小轎車限載5人”等這樣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想到了數、看到了數,建立了數感,啟蒙了數感。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活動、動手操作,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給予學生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空間,并把數感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明顯的表象,讓學生的數感真正得以培養。如“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中,引出“11”這個數后,要求學生擺出11根小棒,教師提出要求:你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嗎?想一想好辦法吧!當有的學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兩部分后,教師提示他們把左邊的10根捆在一起。然后教學:數有自己的位置,就像大家都有自己的座位一樣,黑板出示數位表,認識個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個一應放在“個位”這個位置上,1捆小棒表示1個十應放在“十位”這個位置上。接著用小棒演示“1個十”和“10個一”的互化,這樣讓學生用眼睛切實地觀察著,用小手真實地擺弄著,并學會語言正確地表述“10個一是十”“十里面有10個一”“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十一”。繼續問:“誰能說一個也能用‘個位’和‘十位’表示的數?”學生舉例:15。教師又問:“小朋友,你們看到15想到了什么呀?”
生1:我的座位號是15。
生2:15十位上是1,個位上是5。
生3: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個位上的5表示5個一。
生4:15比11大。
生5:15和11,十位上都是1,個位上5比1大,所以15比11大。(此處有掌聲)
生6:老師,我還能舉比15大的數,比如20。
這樣活動后,學生對數的認知更加深刻,從數到數位再到數的認識自然而然地飛躍了,并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對運算方法的“目算”,對運算結果的“測算”,對數值范圍的“估算”,都與學生良好的數感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要用心挖掘,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鼓勵學生通過自我思考,交流討論,互相質疑,自我反思等,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教學“媽媽帶100元錢,能買到哪三樣東西?”
①一瓶洗發水58元; ②一桶花生油38元;
③一箱純牛奶49元; ④一提心相印紙20元;
⑤一包洗衣粉27元。
在學生分析題意后,如果讓學生直接列式計算,匯報找出正確的答案,看似教學很完美,但會出現一些學生運氣好正好一下子找到這三樣東西,也可能還有一些學生一直找卻找不著。我們教師細想這樣的教學,不難發現,本題若用估算教學,即可一步到位。
估一瓶洗發水約60元,一桶花生油約40元,一箱純牛奶約50元,一包洗衣粉約30元,那么:
①60+40+50=150(元)。這顯然太大了,而且這三個數中任何兩個數的和都接近100,所以這其中的每兩個數不能湊在一起。
②用最大的一個數與最小的兩個數一起估一估:60+20+27=107(元),在多估5的情況下,還比100多了7,顯然也不行。
③這樣就很容易找到:40+20+30=90(元),即花生油、紙、洗衣粉三樣,或者50+20+30=100(元),即純牛奶、紙、洗衣粉三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拓寬學生數學知識,感受估算知識與學習、生活的緊密聯系,形成估算的良好習慣,這樣學生在體會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對數感的發展十分有利。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將數與數的運算與圖形直觀巧妙結合起來,這樣抽象與形象的巧妙握手,有益于學生成功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破解過程中的障礙,從已知順利過渡未知,讓學生在主動探究時實現由繁到簡,由難到易,提升學生數感。
如在教學“分數初步認識”中,學生認識了平均分和一半的知識后,組織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一半,學生用各種圖形并通過折一折、分一分、畫一畫等不同形式表示出了一半。問:它們的一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過活動,學生對于分數已經有了初步感知,發現它們都是把一個物體或整體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都可以用一半來表示,隨即引出并介紹各部分名稱,感受其表示的含義。這樣很巧妙地利用數形結合讓學生感知了幾分之一的分數,這種數形結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升學生數感能力。
學生數感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的慢慢積累、逐步增強的過程,是在學生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由主觀意識牽引成長的。數學課堂作為數感培養的主陣地,教師應善用教材,巧用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切實地落在課堂上,讓整個教學過程充滿“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