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 尤麗潔
當下小學數學教育中,大多數老師都關心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知識的灌輸和學生理解這方面,卻忽略了數學知識是很多大師總結出來的規律。除了記住規律和會解題,更重要的是去領悟里面的規律,目前小學數學所涵蓋的規律是小學生取得社會生活技能、基礎知識和進一步發展所帶來的數學思維能力的知識,但是目前更多的數學老師只為追求教學“加速度”。一學期的課半學期教完,剩下時間來鍛煉考試技巧、刷題目,可實際上,課程“加速度”教完并不一定會讓學生充分理解。學生的思維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同時,對數學核心知識教學也更需要時間去完善。所以本文對“慢教學”和“長教學”在小學數學核心知識中的教學應用進行淺談分析。
“慢教學”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放慢教學速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而是有目的地教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出現、解決的過程思路、知識的形成這整個過程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夯實數學基礎,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思維。
1.“慢教學”是符合小學生生理生長規律的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小學生的大腦和身體正在成長,同時心理建設正在進行當中。在有關的教學經驗中,數學老師在課堂授課的同時,語速輕柔緩慢更有助于小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而語速比較快對小學生來講聽課難度實際是更大的,甚至來不及思考就跳到下個課時了,這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此并列的是重復,重復很重要,一個數學概念的重復次數,也影響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和理解,一是因為在傳授新課的時候,小學生對新詞匯和新概念在大腦里還沒完全建立起一套喚醒機制,這套機制得需要多次喚醒和練習才能建立快速的反應機制。二是知識的學習得由學生作為主體來完成,我們作為老師是無法幫助學生來完成這項工作的。所以我們得考慮到學生對課堂老師傳授知識的吸收水平和學習中遇到的障礙,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去放慢教學速度,細心觀察學生成長遇到的障礙。
2.“慢教學”可以提升班級學生整體教學效果
如今快速的教學方式是受追捧的,利用多媒體手段拓寬了數學教學的信息量,能幫助老師快速地進行教學。與此同時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能跟上來的學生其實并不是全部,事實上,學生的發育成長速度有快有慢,太快的教學很容易造成一部分后進學生學習跟不上,從而導致焦慮、厭學等負面情緒的存在,長久下來對學習會產生偏科等現象。而我們老師如果采用“慢教學”,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跟得上,讓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進行學習,從而彌補了快速授課帶來的各種弊端,保護了班級后進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長教學”屬于教學設計中的一種“長線設計”。對于一些核心的數學知識、概念、方法,學生往往要經歷一個長線的認知。我們教學設計可以根據構建主義原理,根據學生的知識學習脈絡,緊扣知識相互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展開出一個長線的教學設計。
1.“長教學”符合數學知識自身的特點
數學是小學科目中最具有邏輯性、思維性的一門學科,且數學知識自身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因此在開展“長教學”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注重數學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循環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學。雖然現在小學數學教材是針對小學生設計的,很多概念還是比較實用的,但作為老師,在設計課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握整學期教材的內容,從而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能夠利用起前面所學到的知識,讓教學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被拉長了,而不受限于課堂的課時限制。
2.“長教學”彰顯課堂教學的大格局
當我們參與到特級教師、名教師課堂學習的時候,會被名師們的課堂風采、教學場景所吸引。我們往往會發現名師課堂大格局的設計,可以有效地進行教學,也是對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呈現的各種重點、難點有一個很好的突破性的教學,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參考。
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數學教材相對其他教材而言是比較枯燥的,書本以最簡單的內容呈現出知識、概念、原理等,然后是例子,接著就是練習習題。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如何去構建學生的認知,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豐富教學的內容,給足學生思考接受的時間,通過觀察、猜測、計算、推理等去還原整個知識的形成。
【課例】“乘法分配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代數”占據著核心知識的位置。數的運算就是數與代數的運算,同時在其他方面也都離不開數和代數的運算。毋庸置疑,好的運算能力就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學生能不能簡便運算,是體現學生個人計算能力的衡量標準。而簡便的運算能力基于運算律,這適合小學各個階段所要學到的知識,其中“乘法分配律”是最為重要的一條運算律。我們可以通過對運算方式的豐富化,讓學生參到實際解決問題中來,組織學生觀察、探討,讓他們發現規律,從而加深他們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當然,這要老師準備一個優秀的題材,課堂借助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研究。
目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某些小學數學老師出于種種原因,導致他們對小學數學教材體系不熟悉,從而導致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忽略掉對知識的連續性考量,在普通教學課堂上面只是針對本單元的知識點做出教學,沒做到承前啟后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每個知識模塊產生隔離感,一來不符合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二來造成數學難以教學的尷尬現狀。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對小學數學教材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礎上對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有效的關聯和充實。根據構建主義原理,把教學內容設計一層層疊加上去,充分建立在學生已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面,從而讓整個教學更加輕松有趣。
【課例】“分數的意義”。
小學數學關于分數是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觸的,而要到五年級才會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又是小學數學課本的難點,到六年級,分數乘除法實際問題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而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是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是用圖形來描述分數的。在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計量單位為1,同時又有具體實物圖來展示,所以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計算時候也不覺得困難。但是到了六年級單位為1的時候,不再有圖的輔助,導致學生學習分數乘除法的時候,還要在腦子里呈現相應表示分數的圖來輔助計算,這就造成大量的腦力浪費。所以要在五年級的時候做好過渡,把分數從圖片慢慢轉變到概念,通過教學設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思維概念的變化。
隨著課改的深入,很多教學理念和方法也是百花齊放,有的老師希望能通過學生互動而去探索學習,有的老師覺得采用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才能拓寬教學信息量,有的老師認為傳統黑板教學也不錯,我經過摸索對小學數學核心知識采取了“慢教學”和“長教學”兩種辦法?!奥虒W”可以讓我們放慢教學的腳步,跟著學生一起成長,在成長中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這可是比知識還重要的能力。而通過“長教學”對老師教學設計提出了挑戰,統領教材,合理規劃,承上啟下的教學設計,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很有幫助的。希望通過本文對“慢教學”和“長教學”的分析,能夠為我國數學教學提供一個多視角的教學方式,從而推動我國數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