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雪花
(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拉甲木底完小,云南 怒江 673400)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言表達的訓練是語文教學難點之一。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研究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少數民族語言受方言的影響,漢語在教學中的地位弱化,決定了少數民族小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不高,受地域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視野不寬,知識面窄,導致部分學生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基本不懂普通話,不說普通話,極少的交流也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即使在課堂,老師也習慣使用民族語言教學。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逐步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呢,在長期從事少數民族語文教學與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中,我摸索出了一些培養學生漢語表達能力的方法。
語言學習需要良好的語境,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良好的學習環境更能調動其注意力,有效刺激他們的大腦皮層,激發他們處于思考問題的興奮狀態,激活他們大膽表達的欲望。少數民族學生,他們習慣了本民族的語言,到學校與同伴、老師使用普通話交流一定會存在障礙。創設輕松、愉快的表達機會及表達平臺,鼓勵他們參與課堂活動,是教師的職責。比如課前十分鐘,讓學生唱漢語歌,講漢語故事,學生輪流漢語短演講,也可以先讓學生展示自己擅長的才藝,比如表演小快板,相聲等,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就會敢說、會說、愿意說。
“成功是成功之母”,學生的成長來源于成功給他帶來的自信。教師的天職就是要呵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在成功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進而激發其前進的動力。“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的陳規陋習,改變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正確處理課堂中權威,做學生知識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同路人,尊重學生的天性和觀點,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辯證對待孩子的不足,甚至錯誤,發現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進步,這樣學生才能和教師平等友好相處,才會沖破心理畏懼,勇于表現自己,增強語文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從而無拘無束的表達自己內心的觀點。在少數民族地區,教師要率先使用漢語,在生活中和教學活動中鼓勵少數民族學生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信心。課堂上落實“以生為本”,為學生的交流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主展示,活躍課堂氛圍,拓寬表達空間。學生的語感就會在多元的情境中慢慢地建立起來。
影響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表達的核心要素是語言環境。整合有利的語言表達資源是教學的不由之路。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普通話的示范效應,比如教師范讀,對文質兼美的文章使用精美的課件,通過深情并茂的聲音打動和引領學生。培養表達能力出眾的學生,通過他們誦讀引領。安排表達能力有差異的學生互助,實現共同進步。如安排座位時,體現少數民族同漢族學生搭檔,性格開朗的學生和性格內向的搭檔,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和表達能力弱的搭檔,這樣,他們之間便于交流,相互影響,潛移默化。如:我班有個少數民族學生,剛來到學校時,幾乎只會本民族語言,與同學交流困難,還遭致其他同學的笑話,久而久之,他基本上不跟同學說話,我就安排他和漢族學生剛子坐在一起,剛子是個活潑可愛、熱心的孩子,是個典型的“話嘮”,他倆成了同桌后,在小東同學的影響下,他們成為朋友,少數民族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人也變得開朗了。
少數民族的孩子大多生性活潑,能歌善舞,樂于參加課余活動。而人在活動中流露的自然情緒是最為真實的生命體驗,他所流露的語言也是做真實最自然的流動。學生在活動期間,由于全身心進入放松狀態,處在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會本能的使用本民族語言交流。作為教師,要提前要求孩子們使用漢語交流,對活動中出現的民族語言,及時糾正,并設置“最佳交流獎”等評比,引導孩子們說漢語,說好漢語。
沒有評比的活動是無效的,語言學習必須要有展示平臺,在展示中樹立信心,體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多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破解學生開口難的問題。
學生討論、交流、展示的最好的舞臺在課堂。少數民族學生受條件限制,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的機會較少,尤其是社會大語境不利于普通話推廣。教師應該利用好課堂這個主陣地,在上課期間,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選好小組長,記錄人,發言人。發言人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在學習交流環節,向全班同學進行匯報展示,久而久之,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寓教于樂,是高效的教育方式。小學生的學習訓練,離不開活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講故事比賽”“普通話演講賽”等,讓他們有機會,有舞臺,這也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教師,我們有責任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只要我們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逐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