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市第三中學 余啟宏
互聯網信息時代已悄然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悄然走進了初中數學課堂.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學生數學作業的效率,是一個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問題.數學作為一門主課,幾乎每天都有紙質作業要求學生完成,教師有批不完的作業,年復一年,周而復始.于是,學生對作業漸漸有了排斥心理,而教師則產生了職業倦怠.而互聯網的出現,為初中數學作業有效設計與評價打開了新的局面.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與體會.
說到互聯網,往往讓人想到令許多初中學生不能自拔的網絡游戲,于是有些家長與教師力主學生應遠離互聯網,這其實是其一廂情愿.當前,互聯網隨處可見,“禁網”談何容易?筆者認為,堵不如疏,疏不如導.利用互聯網,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讓互聯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例如,在八年級學習了“中心對稱圖形”后,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利用電腦或網絡,制作或搜集幾幅中心對稱圖形,圖形越復雜越好,越美越好,并在第二天的數學課上展示.于是,學生躍躍欲試,搜集了許多相關圖形,如圖1.

圖1
這次作業,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創設一個“制作”數學的實驗平臺,讓學生通過上網,搜集,制作,體驗知識發生、發展、形成的完整過程.通過“觸摸”數學,學生在學習中扮演了主動角色,教師把更多的思考任務交給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像“研究者”一樣,自己發現和探索問題,而不是被動的機械記憶和簡單模仿.這種作業方式打破了以往學生苦思冥想的單一模式,提倡學生向互聯網“汲取”自己需要的“養分”,從而更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利用“互聯網+”布置作業,一般事先都要建立一個班級的QQ群或微信群,在這個群里教師發布作業.而當學生做作業遇到困難時,隨時可以與教師聯系,可以找教師及時解決.當學生完成作業時,可以及時曬出自己的作業,以便教師批閱.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公布作業的參考答案.那么,在互聯網這個平臺上,教師該如何評價學生的作業呢?一看學生的作業是否及時完成,遇到問題是否經過思考,是否及時請教老師;二看學生能否獨立完成作業(或在教師的指導下);三看學生作業的書寫是否規范,是否合乎考試的要求.這三條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此舉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由于教師的及時幫助,學生縮短了做作業的時間.
例如,在中考復習階段,針對數學中考幾何中的最值問題,教師在QQ平臺布置了如下兩個題目:
(1)如圖2,矩形ABCD中,AB=2,BC=3,以A為圓心、1為半徑畫圓,E是⊙A上一動點,P是BC上一動點,求PE+PD的最小值.
(2)圖3是一種帶有黑白雙色、邊長是20cm的正方形裝飾瓷磚,用這樣的四塊瓷磚可以拼成如圖4所示的圖案.已知制作圖3這樣的瓷磚,其黑、白兩部分所用材料的成本分別為0.02元/cm2和0.01元/cm2,那么制作這樣一塊瓷磚所用黑白材料的最低成本是多少元?(π取3.14,結果精確到0.01元)

圖2

圖3

圖4
通過QQ,筆者了解到,當天晚上8點前,班上44位學生中,有10位學生很有把握地完成了作業,有30位學生被第(1)題卡住了,看來這不是個別現象,需要教師及時提醒,學生才能完成.于是我在QQ上曬了圖5,學生“按圖索驥”,終于恍然大悟.第二天再查看他們的作業時,我給他們都打上了“A”.課上,筆者和學生又重溫了如下一個螞蟻走捷徑問題:如圖6,在圓柱形的桶外,有一只螞蟻要從桶外的A點爬到桶內的B點去尋找食物,已知A點沿母線到桶口C點的距離是12厘米,B點沿母線到桶口D點的距離是8厘米,而C、D兩點之間的(桶口)弧長是15厘米.如果螞蟻爬行的是最短路線,應該怎么走?路程總長是多少?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對稱性這個知識點及其應用的認識,起到了初三二輪復習查漏補缺的作用.

圖5

圖6
可見,利用“互聯網+”,通過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作業的時效性,同時,為教師下一步該如何教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陶行知說過,小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小孩子.毛主席也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班級里的數學學習尖子,他們就是一群值得信賴的小老師,完全可以通過他們“之火”,“燃遍”全班.而互聯網,則為其展示各自的能力提供了平臺.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讓互助結對子的學生,互相學習,相互布置作業,共同提高,和諧發展.具體做法:將學生分成小組,每一組有優中差三位學生組成,優生為組長.優生可以給另外兩名學生布置作業,而另兩名學生也可以向這名優生布置作業,作業來自書本或互聯網.在家里做作業時,先獨立思考,遇到問題互相探討,允許提出相關的新問題,再獨立完成.完成后相互交換批閱,遇到有爭議的問題,由組長定奪,若組長也有疑惑,則請教老師解決.所有這些都在QQ平臺上進行.第二天教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評價他們的作業,主要檢查其是否把相關問題解決了,作業量控制在30分鐘到40分鐘之間,視完成質量確定A、B、C三個等次.
例如,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有一個小組的組長根據另兩名組員作業中的錯誤,在完成了當天的作業后,帶領兩名組員結合作業中的問題,探討了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錯誤的原因,并將這個總結曬到了班級的QQ上,原文如下:
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時,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七種:
一是類似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出現的錯誤,如:去分母時漏乘不含分母的項(1);去分母時忽視分數線括號的作用(2);去括號時出現漏乘或符號出錯(3);移項時沒有變號(4).
二是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不等式的有關知識而出現的錯誤,如:負系數化為1時,不等號的方向未改變(5):
例1解不等式-3x<9.
錯解:系數化為1,得x<-3.
分析:由不等式的性質3,不等式的兩邊同除以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正解:系數化為1,得x>-3.
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出錯(6):
例2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錯解:解不等式,得x≥-3,不等式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如下:

圖7
分析: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時,應注意:找對分界點,有等于的是實心,無等于的則是空心.大于向右,小于向左.
正解:不等式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如下:

圖8
解字母系數不等式時忽視分類討論(7):
例3解關于x的不等式(a-1)x>a-1.
錯解:化系數為1,得x>1.
分析:對于不等式中未知數的系數可取正數、負數,也可取0,因此解不等式時,要分類討論.
正解:(1)當a>1時,x>1;(2)當a<1時,x<1;(3)當a=1時,不等式的解集是空集.
這種資源共享、互相提高的做法,值得稱贊,筆者當場給他們打了個“A+”的等級.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互聯網讓學生的合作學習更快捷,甚至可以讓合作性作業向合作性探究轉化.作為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合作性學習推向新的高潮.如何讓學生互相監督,利用互聯網互相幫助,如何用好網絡資源,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此外,“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有效設計與評價,我們還可以嘗試教師與家長聯動,讓家長也積極參與到這件有意義的活動中來,從而消除“互聯網+”對學生的負面效應,無限擴大“互聯網+”的正能量.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