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大安
摘? ?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國策,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搞好供給側改革以對外供給高質量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成為必然。做好這項工作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為此,對直面貿易戰沖破供給阻礙、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供給條件、不斷開拓市場擴展供給對象這三點進行思考。
關鍵詞:開放;供給;高質;高效;思考
中圖分類號:F752.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5-0002-03
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國策,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挑戰,中國永遠不會回到閉關自守的狀態,中國的大門只會越來越開放。搞好新時代供給側改革,目的是要對內對外供給更多的高質量高效率產品和服務。在不斷改革開放條件下,如何進一步搞好新時代供給側改革,為世界供給越來越多的高質量高效率產品和服務,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直面貿易戰,沖破供給阻礙
對外供給高質量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就需要貿易,有貿易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貿易戰爭,因此貿易戰爭具有長期性。貿易國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不定時發動貿易戰爭。貿易戰就是供給戰,直接阻礙貿易國家雙方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地對其提出更高更新要求。為了搞好新時代供給側改革,對外供給更多高質量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要盡量避免貿易戰爭,如果無法避免時只能以戰止戰。為此,要直面貿易戰,沖破供給阻礙。
(一)正確認識貿易戰爭對搞好新時代對外供給的危害性
第一,阻礙貿易國雙方產品和服務的正常供給。貿易國雙方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最佳渠道是零關稅,正常的渠道就是繳納法定關稅。打貿易戰爭,是對貿易國產品和服務加征高額關稅,目的就是提高其價格、降低其競爭力、阻礙其對我供給。第二,抑制了人們對貿易國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打貿易戰爭,提高貿易國產品和服務價格以限制其對我供給,限制其對我產業投資,客觀上限制供給數量或者杜絕供給的同時,也抑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第三,遏制貿易國關鍵核心領域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為了保持在關鍵核心領域技術和產業競爭中的有利地位,一些國家通過發起貿易戰爭,對貿易國封殺這方面技術、阻礙其這方面產業發展。第四,阻礙貿易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每個國家在產業結構的調整時,對認為需要扶持或者保護的企業、產業,會實施國家補貼。反補貼反傾銷,是發起貿易戰爭的主要理由之一。
(二)正確認識貿易戰爭的必然性
第一,競爭的必然性。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打貿易戰爭,是遏制競爭對手、保護自己的有力手段之一,這就導致貿易國打貿易戰爭具有持續性、常態化的特征。第二,競爭的動態性。高質高效產品和服務供給具有動態性,它要求貿易國雙方對高質高效產品和服務供給進行世界性的動態競爭,產生貿易戰爭。第三,市場的有限性。世界市場份額是有限的,但是市場競爭是動態的。當世界市場份額達到飽和,出現相對平衡,貿易國雙方就會為了保護本國的企業、產業、技術以抑制后起之秀,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后起之秀為了獲得更多世界市場份額,必然要搶占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打破原有平衡,由此引發貿易戰爭。
(三)正確認識我們能夠承受貿易戰的主要原因
第一,有經濟力量支撐。我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第二,產業門類齊全,構成多元,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第三,產業結構調整越來越合理。服務業就業比重持續上升,外貿依存度不斷下降。尤其是,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6.2%,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成為應對貿易戰的強力支撐。第四,擁有強大市場。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有14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第五,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目前城鎮化比例還不到60%,經濟社會可以向縱深發展。此外,信息消費、健康、養老、航空、旅游、裝飾產業,將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提供動能。
(四)以積極的心態應對貿易戰
第一,堅定供給側改革信心。堅決擁護黨中央關于搞好新時代供給側改革戰略抉擇,采取有力措施使經濟社會繼續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提高對外供給能力。第二,堅持貿易戰的一貫立場。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戰不斷,中國完全有能力承受貿易戰。但是,貿易戰因利益爭奪而起,其停戰不可以乞求,在協商、仲裁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能以戰止戰。因此,必須堅持對貿易戰爭“不愿打、不想打、不怕打,關鍵時候也不得不打”的立場觀點。第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通過大國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一些國家想通過打貿易戰來戰略遏制中國崛起的幻想。第四,采取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綜合性措施,應對貿易戰,尤其是其中的科技戰。
(五)制定制度性的反制措施
美國主要采取“301調查”“201調查”“337調查”“232調查”條款,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條款,對中國打貿易戰。為此,我們要運用不可靠實體清單、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三制度,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進行反制,保護自己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企業。
二、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供給條件
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是搞好新時代供給側改革、對外供給高質量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的關鍵。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即智能化時代,關鍵核心技術主要有5G、人工智能、量子科學、芯片、大數據收集、圖像識別技術,其中5G競爭尤其激烈。貿易國討不來、買不來關鍵核心技術,只有通過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獲取,然后才能創造更多的供給條件。
(一)正確認識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解決貿易戰爭的措施主要有以技術交換市場、限制消費、限制投資,其中根本性措施是以技術交換市場。以技術交換市場的關鍵,是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搞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才能成為世界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龍頭,成為產業競爭規則的制定者、上游產業的弄潮兒。
(二)扶持關鍵核心技術企業、產業發展
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競爭,不僅僅是某個企業、產業的事,它涉及整個社會,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是國家命運的競爭。這一領域的競爭,依靠竊取技術、侵犯知識產權是做不到的,只能依靠初始開發、原始創新。搞原創,時間長、困難大、國際競爭壓力大,為此國家要對關鍵核心技術企業、產業進行扶持。第一,給予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其發展的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政策,適當時期予適當補貼,在參與國際競爭時適當保護。第二,給予資金支持。主要是開通融資渠道,搭建融資平臺,尤其是對小微企業給予適當的融資政策傾斜。第三,給予信心支持。當其在國際競爭中,經受貿易戰爭打壓時,國家要發揮后盾作用。關鍵時候,國家領導人要發話,有關部門要發聲。
(三)以創新思維指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
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具有長期性、動態性。因此,必須鼓足干勁,不斷開拓進取。第一,堅持以創新思想為指導。十八大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其中創新為首。這是“十三五”規劃的發展主線,也是搞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指導思想。第二,采取“破”“立”“降”相結合的措施。2017年,中央提出新時代供給側改革要在“破”“立”“降”上下工夫的思想。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破除阻礙其創新的舊的體制、機制,建立有利于其創新的新的體制、機制;破除無效供給,培育發展新動能;以此同時,降低其創新成本,增強不斷創新的能力。第三,要有自主創新的精神。主要是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相關企業、產業,除了具有工匠精神外,還要具備自主創新的精神,敢為天下先,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四)建立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有效規劃
第一,制定并且實施五年規劃。制定并且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制定并且實施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發展關鍵核心技術,是建立其長效機制內容之一。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明年即將結束。因此,在繼續實施“十三五規劃”的同時,要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更加科學地制定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發展的“十四五規劃”。第二,制定中長期規劃。多黨競爭的國家,難以制定中長期規劃。制定并且實施十年乃至幾十年中長期規劃是我國的優勢。因此,我國必須制定并且實施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中長期規劃,實現制造強國目標。中國政府提出實施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要求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目標轉變,其中就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發展。《中國制造二○二五》是2016年制定并且實施的第一個十年制造強國戰略行動綱領,以后我們將制定并且實施的第二個、第三個十年制造強國戰略行動綱領。第一個十年制造強國戰略行動綱領,包括五大工程和十個領域。其中,五大工程為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十個領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重點領域。第三,根據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制定長期規劃。黨的十九大已經制定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根據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制定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長期規劃,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三、不斷開拓市場,擴展供給對象
世界市場份額占有程度,是檢驗一個國家對外供給水平的重要標志。世界市場沒有真空,只有高中低產品供給的國際分工。世界市場份額占領具有動態性,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會在保持自己已有市場份額基礎上,不斷創新、開拓市場,擴展供給對象。
(一)正確認識世界市場的重要性
第一,世界市場是一個國家供給市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國家供給市場既包括國內市場也包括世界市場,二者缺一不可。要求以全球為整體,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資源配置。第二,世界市場對我國供給側改革具有倒逼作用。不存在需求不足的世界市場,只有低效或無效的供給。對世界市場供給時,遇到別國貿易保護或戰略遏制,出現外需不足時,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供給能力,尤其是以技術換市場。因此,世界市場對貿易國的倒逼壓力,不能忽視。第三,世界市場對我國供給側改革具有推動作用。參與世界市場供給競爭,可以與別國交流思想、學習外國先進的理念、吸收外國經驗、總結外國教訓,以提升自我供給素質;可以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提高供給水平;可以獲取供給利潤,為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供給水平提供資金支持。
(二)夯實國內市場
對世界市場的供給能力,實際上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不可分割,開拓世界市場要以國內市場為基礎,夯實國內市場是開拓世界市場的前提。
第一,擴大國內消費。有消費才有市場,夯實國內市場必須擴大國內消費。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重視擴大國內消費,注重國內市場的平穩運行。針對當前擴大國內消費瓶頸和短板,2019年8月提出的20條提振消費信心措施,培育消費熱點。深入貫徹國務院20條措施,要求逐條落實,做好以下工作:(1)促進流通新業態新模式發展;(2)推動傳統流通企業創新轉型升級;(3)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4)加快連鎖便利店發展;(5)優化社區便民服務設施;(6)加快發展農村流通體系;(7)擴大農產品流通;(8)拓展出口產品內銷渠道;(9)滿足優質國外商品消費需求;(10)釋放汽車消費潛力;(11)支持綠色智能商品以舊換新;(12)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13)拓寬假日消費空間;(14)搭建品牌商品營銷平臺;(15)降低流通企業成本費用;(16)鼓勵流通企業研發創新;(17)擴大成品油市場準入;(18)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19)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優化市場流通環境。達到優化消費環境,挖掘城鄉消費潛力,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推動供給側改革深入進行的目的。
第二,立足于國內市場。(1)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和“破立降”工作。(2)鞏固我國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投資市場的地位,發揮全要素作用,讓我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競爭力,厲兵秣馬,再殺向世界市場;打開國門,讓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與中國企業充分競爭,在考驗中國企業國內競爭力的同時培養其國際競爭力。(3)利用法制化、規范化、智能化手段管理國內市場,建立市場準入和負面清單制度,制定有關本國企業和外商投資管理的法律法規,長期高效發展中國市場。第三、搞好“互聯網+”。“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行各業”,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法制經濟七大特征。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把各行各業的產品和服務連接起來,形成新的發展形態、業態、生態,增強中國對內對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逐步實現中國各行各業在各個領域與國際接軌,提升向世界市場供給高質量高效率產品和服務的速度。
(三)開拓世界市場
世界市場競爭,是真刀真槍的廝殺。面對一些國家對我國進行貿易戰和戰略遏制,應該采取以下兩種方法開拓世界市場。
第一,通過“一帶一路”開拓世界市場。(1)鞏固已有成果,發展與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至2018年,與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已經超過5萬億美元,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2019年前4個月,中國對美貿易占中國外貿總值的比例下降11.5%的情況下,與相關國家貿易額增速達9.1%,高出中國外貿整體增速4.8個百分點。(2)珍惜“一帶一路”市場。把“一帶一路”市場作為我國對外供給過程中,向歐美發達國家技術標準與產業標準看齊的前沿陣地,反對把其作為我國釋放過剩產能之地的短視行為。(3)轉換思路,眼光不要只局限于美國市場,要不斷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搞好“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外交關系,發揮企業主體和政府引導作用,深化合作,搭建更多的貿易平臺。
第二,搞好大國外交,開拓世界市場。中國已經成為G2國家,搞好大國外交是時代的要求。(1)搞好周邊國家、歐洲發達國家、亞非拉國家的外交關系,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和投融資合作。(2)與俄羅斯搞好新時代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展全方位的市場合作。(3)不堵死對美國開放大門,既團結又斗爭,爭取早日解決貿易戰爭問題,爭取在各自允許范圍內開展更多的貿易合作。
此外,開拓世界市場,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長期性。長期促進國際國內資源有效配置、要素有序流動,達到國際國內市場的深度融合。
2.適應性。在市場準入、投融資、公平競爭、貿易服務方面適應國際競爭,采取靈活有效措施占領世界市場,實現合作共贏。
3.積極性。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多邊貿易,促進世界市場朝著合作共贏、平等公正方向發展。
4.敢于擔當。爭取成為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的領頭羊,成為關鍵核心領域競爭規則的制定者,引領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