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倩 于曉涵

摘要:目前,傳統養老模式已解決不了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互聯網+”養老模式成為新的突破點。本文立足于青島市,結合實地調研與logistic數據分析,論述了“互聯網+”養老的可行性,并結合所面臨挑戰給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老齡化 ? “互聯網+” ? 養老模式
據我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六十歲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占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保障事業的完善,又因近十年生育率都保持在較低水平,我國老齡化進程將逐步加快,伴隨而來的是更大的養老壓力。諸多養老問題亟待解決,不容忽視,黨和國家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對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做出重大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快補齊養老民生短板;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發展養老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傳統養老模式的局限性愈加凸顯,創新成為當前養老大環境的必然要求,“互聯網+”養老模式是大勢所趨。
一、“互聯網+”養老可行性
目前傳統養老方式主要包括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三種模式在資源、供養人員、設施等方面各有無法忽視的問題。居家養老更適合自理能力較好的老人,子女贍養任務過重,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子女也缺乏專業護理知識。機構養老面臨著機構水平參差不齊、設施落后、醫護人員不足,“僧多粥少”的局面。社區養老群體覆蓋面較小,失能失智老人無法主動配合社區各項服務,在此類社區的老人大多是自己住或夫妻同住,若發生意外難以及時發現與處理。
所以,發展新的養老方式迫在眉睫,“互聯網+養老”即在傳統養老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新型養老模式。
(一)“互聯網+”養老現狀
目前,青島市“互聯網+養老”已初見成果。為老年群體專門設計的操作簡便功能實用的智能手環已投入使用,這種手環能夠隨時監測老年人的身體各項生理指標,數據同步到醫療機構養老平臺,發現異常立即通知老人或家屬。“智能手環”也解決了與親屬之間的聯絡問題。以社區為依托,以O2O線上、線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支撐,融合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的養老服務產品也上線并逐步完善。“E養市北”是利用大數據服務于老年人的一款APP,該平臺面向市北區提供機構托養、照料護理、營養午餐、志愿陪伴、助潔助浴、助行代辦、便民維修、居家護送等八大類服務,市北區目前有58家養老機構正在使用這款“E養市北”APP。
“互聯網+養老”在國內多地區得到了廣泛實踐。四川成都繪制“養老地圖”,使得養老問題的解決更加精準。“養老地圖”即一個云數據平臺,通過它可以看到成都市老年人的分布狀況、身體情況、經濟來源與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根據此地圖,可以有目的性的調節人員和設施分配,解決信息資源不對稱問題。南京、上海等地建設“社區居家養老信息平臺”、“智慧養老服務網絡”;河北省聯合社會力量建立了覆蓋11個地區和城市的“一鍵通”呼叫網絡。盡管目前國內并未形成完整的“互聯網+養老”體系,但“互聯網+養老”模式已經步入正軌。
(二)“互聯網+”養老存在的必要性
1.解決供求不平衡問題
傳統養老模式提供的服務只適合部分老年人,“互聯網+” 養老能夠通過大數據平臺,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養老需求細化區分,對服務進行有效整合,減少無用供給,使服務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迎合不同類型老年人的多元需求,解決供求錯位問題,讓人力物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節約資源,降低費用,減輕家庭成員壓力
“互聯網+”與養老的融合,使老年人足不出戶便可以享受到質優價廉的服務,機構社區可以將人員重心放在專業能力較強的高級護理人員上,而非提供簡單照看護工上。醫療機構實時監測,老人的安全問題得以解決,子女可隨時隨地得知其目前狀況,壓力隨之減輕。
3.提高老年生活質量,“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互聯網+”養老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時,幫助老人重新融入現代社會,讓其感受到互聯網技術的便利與快捷。“互聯網+”養老模式下的一些操作簡便的終端,方便老人與家人進行溝通,拉近親人間的距離;通過線上社區開展一些社交活動,如:文體活動、心理輔導、健康知識講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通過“互聯網+”養老模式,老人獲取外界信息的途徑增加,豐富了精神世界。
(三)“互聯網+養老”面臨問題
1.“互聯網+”養老概念普及問題
很多老年人對新型養老模式不夠了解,只接受傳統養老,抗拒“互聯網+”養老。互聯網對老人而言較為遙遠,因此,“互聯網+”養老模式難以普及。
2.智能設備的使用及研發問題
老年人視力、聽力狀況不佳,學習新事物慢,因此“互聯網+”養老設備的使用對老年人是一個挑戰。不同自理狀況、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年齡層次的老年人對智能設備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論,如:對于失智老人而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防走失,以及走失后如何借助他人力量返回,在該過程中,如何確保老人的信息安全、人身安全又成問題;對于一些身體狀況較好、精神層面需求較高的老人,他們的目標是老年生活充實愉快,而目前研發出的“互聯網”養老產品存在形式較為單一,僅適合自理能力、思維能力較好的老人,針對于失能失智老人的設備,仍停留在硬件階段。同時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一些高科技養老產品存在性能不穩定、數據不準確等問題,老年人不愿再信任回購此類產品。
3.“互聯網+”養老產業監管調控問題
網絡詐騙問題層出不窮,對互聯網、對科技產品的不信任是廣大老年人拒絕“互聯網+”養老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種不信任恰恰源于虛假廣告和偽劣產品。老人的健康信息、身份信息完全同步至互聯網,安全難以保障,國家缺乏相應政策管理此類產品的安全問題。養老產業具有回收期長,投資大等特點,是社會投資不愿涉及的領域。據調查,價格是影響老年人選擇“互聯網+”養老產品的一個重要因素,若僅依賴市場,很難做到真正的“利民惠民”,高昂的價格使老年人對此類產品望而卻步。
二、“互聯網+”養老意愿調查分析——以智能手環為例
(一)信息數據來源及變量解釋
1.信息數據來源
通過實地走訪青島各地養老機構和社區負責人,通過一對一訪問了解當前養老現狀進行信息收集,運用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的形式,隨機對青島市各地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智能手環接受意愿進行調查,共統計到100份有效數據。其中愿意接受智能手環和不愿接受智能手環的老年人各占50%。
2.變量解釋
因變量 以青島市老年人是否接受“互聯網+”養老模式為因變量。該變量為0-1變量,0表示愿意接受“互聯網+”養老,1表示不愿意接受“互聯網+”養老。
自變量 自變量為青島市老年人“互聯網+”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居住情況和收入水平。
(二)樣本特征量
在被調查的青島市老年人中,男性占47%,接受者57%;女性占53%,接受者43%。從年齡看,60歲以下的老年人占7%,接受者71%;60~69歲的老年人占41%,接受者51%;70~79歲的老年人占41%,接受者41%;8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11%,接受者73%。從居住情況看,獨居的老人占比14%,接受者57%;夫妻同住的老年人占比61%,接受者54%;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占比25%,接受者40%。從收入水平看,月收入2000以下的老年人占6%,接受者33%;2000~2999的老年人占12%,接受者50%;3000~3999的老年人占36%,接受者44%;4000~4999的老年人占15%,接受者40%;5000~5999的老年人占9%,接受者44%;6000及以上的老年人占22%,接受者73%。
(三)logistic回歸分析
輸出結果:
本次樣本采用未分組的logistic模型,對青島市老年人是否接受智能手環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定性分析。通過表中瓦爾德和顯著性的大小比較,可知收入水平是老年人是否接受智能手環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性別和居住情況也會對接受度造成一定影響;從目前樣本數據看來,年齡與接受與否的相關性較小,因樣本數量較少,無法確認年齡與接受度完全無關。
三、“互聯網”+養老發展建議
(一)對新型養老模式進行宣傳普及,肯定“互聯網+”養老的合理性。當地政府可以以通過制作宣傳視頻、組織交流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普及“互聯網+”養老的相關知識,逐漸消除老年人對新模式的排斥度,降低對“互聯網+”科技產品的不信任感。
(二)促進“互聯網+”與機構養老的融合和發展。為備戰即將到來的老齡化高潮,政府相關部門加快對公立養老機構的轉型與擴建,積極引進互聯網技術,同時鼓勵私立互聯網養老院的開辦。
(三)為老年人提供更人性化的設計和服務。例如:為視力不佳的顧客提供能語音播報的產品;為學不會操作的老年人提供只有關鍵性能的簡易版本或者提供教學服務等,最大程度發揮科技產品在養老問題上的作用。同時技術輸出不能只停留在發明創造階段,更要持續跟蹤完善。產品開發商可通過定期的售后回訪,收集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產品進行完善升級,實現這些養老高科技真正的價值。
(四)加強政府監管,嚴厲打擊隨養老新模式產生的違法行為。“互聯網+”養老新模式雖能有效緩解當前巨大養老壓力,但因其各類信息的互聯網化,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信息泄露的風險。有關部門應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加強信息監管,防止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為“互聯網+”養老做好堅強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加大對虛假科技廣告和假冒偽劣科技產品的打擊力度,為真正“互聯網+”養老產品贏回市場信任,為真正的養老科技產品贏回信任。
(五)政府增加對“互聯網+”養老的關注。“互聯網+”養老模式涉及的各主體還未形成共同理念,因此會更加看重個體利益,市場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弊端被放大,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其宏觀調控的作用,引導各主體之間共同理念的形成,把控“互聯網+”養老的大方向。
參考文獻:
[1]于瀟,孫悅.“互聯網+養老”:新時期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研究[J].人口學刊,2017,(01):58-66.
[2]耿永志,王曉波.“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機遇、困境與出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4):109-114+122.
[3]耿永志,王惠穎.“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研究:轉型、融合與新業態[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7,(04):36-41.
[4]睢黨臣,曹獻雨.“互聯網+”養老平臺供給模式的選擇與優化——基于動/靜態博弈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74-82.
[5]張益林.基于大數據的智慧養老研究與探討[J].現代信息科技,2019,(05):185-186+189.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作者簡介:于文倩,本科在讀,經濟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