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紅
摘 要:深度教學不同于過去的應試教育,它強調學生在參與學科學習時要進入學科深處,深入理解知識核心內涵,而不是對知識的學習停留于表面層次。深度教學的提出,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它也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學科教學改革的新契機。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新課改背景下的深度教學,基于深度教學視角變革教學課堂,才能夠找到教學新方向,讓小學數學綻放新色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教學;新方向
新課改改變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實現了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為教師進行教學變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深度教學強調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和數學綜合能力提升,要求學生從過去的知識學習,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的深度學習,與過去的數學教學截然不同。為打造小學數學深度教學課堂,讓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更高效,小學數學教師就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教學。
一、理解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
傳統的數學知識教學更側重基礎知識表層的符號教學、機械教學,而深度教學與此截然不同,它強調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度學習,是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的新教學。深度教學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時要對知識進行深層次加工,更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讓學生在自主意識的驅使下去領悟學科內在。
華中師范大學郭元翔教授提出“深度教學,并不追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不是指教學內容越深越好,而是相對于知識的內在構成要素而言,知識教學不停留在符號層面,豐富教學的層次,實現教學的豐富價值”。因此,教師必須深度理解深度教學,把握深度教學的內涵,在深度教學的指引下有效地開展后續的數學教學活動。
二、深入拓展教材,實現靜態知識向發展知識轉變
為引導學生更好地走入數學世界,將千姿百態的數學知識展現在每一位學生的面前,教師就要從靜態的知識觀轉變為發展的知識,讓學生從發展過程和發展結果來看待知識和學習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知識、應用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教學內容,跳出書本教材的束縛,讓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教材知識能夠更貼合學生的生活,更貼合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才會是“行之有效”的,才會是“學以致用”的。教師要深入挖掘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將數學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數學眼光上,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探究空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才會更深入、更全面。
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廣角——優化”時,為讓學生合理地安排時間,教師可以將該章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結合生活中對時間的合理安排去處理數學問題。學生很快能夠找到優化的諸多辦法,再加以總結,實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對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學習也會更到位。
三、變換師生關系,實現師本向生本教學關系轉變
在深度教學中,師生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度教學視角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存在嚴重的“對立關系”,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的關系。為讓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發揮,讓每一位學生能夠更好地展示自我、表達自我。教師要盡可能地將課堂還給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做到“三個保證”。首先要保證教師與學生之間必須是良性互動關系,教師要及時與學生進行語言或非語言的交流,以確保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其次,教師要保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對數學知識能夠及時消化,而不是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此外,教師要保證教學一定要貼合學生,確保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這樣數學教學才會被學生所接受,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大大提升。
四、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單一教法向多元教法轉變
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采用新課改背景下的諸多新式教法來實施教學,實現單一向多元教法的轉變,數學教學課堂才會變得多姿多彩,數學學科才能夠實現深度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以新姿態認識諸多新教法,包括小組合作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這些教法趣味且有效,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且能夠讓學生對知識深度吸收,是構建高效教學課堂的重要教法,合理地應用不僅能夠豐富數學教學課堂,也能夠讓數學學科實現深度教學。
如在人教版四年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知識教學時,為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提高學生的空間意識,讓學生從直觀的角度去看待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來實施教學,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讓學生深度理解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教學效率自然而然能夠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深度教學為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數學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內涵,從多角度入手去變革教學課堂,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數學環環相扣,讓數學教學更深入、更全面,讓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屈佳芬.基于學科能力提升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J].江蘇教育,2016(12).
[2]沈鵑霄.課堂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資源分析[J].才智,2018(3).
[3]鄭毓信.以“深度教學”落實數學核心素養[J].小學數學教師,2017(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