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蘭
摘 要: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建構目標是強化數學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實際運用能力。簡要分析了構建生活化課堂的意義,圍繞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開展實踐操作活動三個層面,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課堂的具體建構思路。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生活素材;實踐操作活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由于小學階段學生普遍尚未形成成熟的思維認知結構、缺乏豐富的閱歷經驗,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現有生活經驗作為著力點,從中發掘與數學知識間的關聯度,在學生現有認知的基礎上實現思維架構的逐步健全,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構建生活化課堂的意義分析
生活化課堂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項新型教學理念,指導教師需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內容向學生日常生活的擴展與遷移,增強教學的生活化色彩,激活學生的主體性認知與既有生活經驗,既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其自主探究與應用實踐能力,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細心觀察、發現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實現學以致用目標,發揮數學學科的現實應用價值[1]。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課堂的具體建構思路探討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拓寬學生認知視野
受年齡層次、知識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小學階段學生往往未形成完備的思維能力,在接觸到邏輯性、抽象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時難以實現充分理解與消化,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此教師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完成教學素材的挖掘與擴充,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體會到數學的現實應用價值,借此激發其求知欲與探索熱情,更好地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開展“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素材的挖掘中,引導學生在課前收集食品包裝箱、藥品盒、礦泉水瓶等教學道具,聯系教材中體積的概念,嘗試從物品介紹中尋求有關體積的信息,如礦泉水瓶上標注的“凈含量550mL”、藥品盒說明書上標注的“規格0.3g”等,在此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體積”概念,實現抽象數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有效連接,以此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更好地實現主體性學習興趣的有效激活。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升教學導入實效
教學情境的創設對于數學知識能否順利導入具有直接影響,教師需選取生活化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其成功接收到每一項數學知識信號,借此營造專注、集中的課堂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增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為例,教師可以將“家庭裝修”的場景引入課堂,配合童話故事的形式創設小熊粉刷房子的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影像資料,給出小熊房子中地板的長度12m、寬度8m、柱子高度8m等信息,引導學生借助幫助小熊解決問題的形式完成地板、天花板、窗戶所在墻面等面積計算,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再以“分數加減法”為例,教師可以選取蛋糕作為生活化教學工具,將蛋糕分為9等份,由A同學吃掉3等份,B同學吃掉2等份,C同學吃掉2等份,引導學生計算剩余蛋糕占原蛋糕的分數比重,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將以往學過的加減法知識遷移到分數加減法計算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趣味性。
(三)開展實踐操作活動,鍛煉知識運用能力
在將生活化情境導入數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動手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觀察與邏輯思考能力,并嘗試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強化數學學科的現實應用價值。以“三角形的認知”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物體,建立對三角形外形特點的初步認識;接下來借助小組合作模式的開展,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利用木棍、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制作三角形模具,并將其與正方形、長方形模具進行對比分析,從中建立對三角形“穩定性”概念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將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中,例如,修理班級壞掉的桌子、加固家中搖晃的椅子等[2]。借此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增進其對數學與生活間關聯性的認知,引導學生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利用數學認知指導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檢驗數學認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數學教學價值。
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其數學知識、原理與規律廣泛存在并根植于現實生活中。教師應結合課程改革目標強化對學生主體性學習地位的關注,依托日常生活場景與元素的引入建構生活化教學課堂,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熱情,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星云.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102-106.
[2]吳先美.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631(11):12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