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林妹
摘 要: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思維的有效圖形化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對小學語文教學領域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思維導圖不僅是知識可視化體現的重要形式,還能促進記憶的完整,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圖式。為此,師生都應正確把握在小學語文課程學習中描繪思維導圖的流程與方式。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教學;認知圖式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24-02
一、概念辨析
繪制思維導圖是對人腦的一種有效鍛煉。它充分利用了人類左腦和右腦的不同功能,運用記憶、閱讀和思考的規律,幫助使用者在科學與藝術、邏輯和想象之間達到平衡。思維導圖是一種形象化思維的方法。放射性思維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維方式,任何進入大腦的信息,無論是感覺、記憶還是思想,包括單詞、數字、代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圖像、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維中心,從中可以輻射出數千個關節點。每個關節點代表一個與中心主題的鏈接,每個鏈接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然后向外發射數千個關節點,顯示出一個放射性三維結構,這些關節鏈接可以被視為人的記憶,就像大腦中的神經元相互連接,也就是個人數據庫。
其中發散型思維導圖,其特點可簡單概括為以下三點:①中心主題用于記錄主要內容,如使用思維導圖描繪某個實物,那么就需要在中心位置放上該實物的圖像;②分支從這幅圖像向四周延伸發散,先分成各個二級主題,與中心主題直接連接,然后三級主題和更多子主題也會以分支形式表現出來,并依附于母主題;③分支是由一個圖像或詞語與線條連接,共同構成一幅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不僅適用于工作領域,也適用于教學領域。隨著思維導圖運用得以普及,各類學校也逐漸培養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能力。通過教育學生科學合理地繪制思維導圖,從而對其邏輯思維及發散性思維進行雙向培養。
二、研究綜述
(一)思維導圖在教學領域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在教學領域中的運用覆蓋范圍廣、內容豐富。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等多元教學科目以及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等多重學業層級,體現了思維導圖的運用范圍之廣,使用內涵之深。
(二)思維導圖在軟件開發中的運用
1.理論創新困難,缺乏理論框架
研究多針對具體教學個案,或對某個具體思維導圖設計軟件進行詳細剖析,從其起源、進程、意義及未來發展探析等多角度進行研判。但對于具體事例的剖析,往往缺乏專業的理論框架指導,顯得文章偏于實踐性,而理論性不足。
2.側重縱向對比,橫向對比較弱
思維導圖起源于國外,故而國外發展基礎較好,水平較高。因而在探析思維導圖方式在我國本土化應用的過程中,除了縱向對比在國內的發展沿革,也要側重跨學科、多領域以及跨國界的橫向對比,突出其痛點與發展脈絡所在。
3.議論較為空泛,實際應用價值低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工具,對其研究價值除了在突出議論上,更重要的是抓取其實際應用價值。因而要放在具體的學科情境或語境中進行探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并不斷反饋于理論,再應用于實踐。
三、意義探析
(一)思維導圖是知識可視化的重要體現形式
傳統的學習理論,學生主要依靠單方面的文字符號的形式,也就是說,學生長時間以單向度學習模式來進行學習。但在1986年,Paivio提出了雙重編碼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同時用視覺的形式和語言的形式來對知識進行呈現,調動學習者多元感官機能,激活人體記憶,更能增強學習者對知識的記憶和識別。
(二)思維導圖有利于促進記憶的完整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類對于不完整的事情,天生有種沖動想要去把它給完整化。所以,當學生把一本書或者一個知識網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進行呈現時,就會有一種想要去把各個知識點給補充完整的沖動。恰恰正是這樣的一種沖動,保證了學生對知識學習與記憶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以下圖為例:
在對蘇教版語文五年級的習作課進行思維導圖訓練時,筆者先以語文課本為核心出發點,并由此延伸出“我的老師、動物、秋天的樹葉、寫心里話、一件事、圖文續寫、自由寫作以及口語交際”等八大枝干,在這八個枝干的基礎之上再進行對其構成要素、表現手法、評價分析等的補充。從而讓一個習作課知識點不斷延伸,擴展了學生的思維與知識面,更讓學生懂得捕捉細小知識點,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圖式
圖式是什么?圖式是知識和經驗的有組織結構。每個人大腦中儲存的圖式是不同的,即使是對于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圖式也大不相同。圖式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來的,他指出,我們在認識一件事物的時候,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個過程和周圍的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同化”是指將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一個人現有的認知圖式中,而“順應”指的是個體的認知圖式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
四、如何制作思維導圖
(一)制作工具
對于思維導圖的制作,需要教師先開始學習,這一方面需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另一方面也要教師自主學習與使用思維導圖工具。
(二)制作流程
思維導圖的制作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繪制過程,更考驗教師與學生前期對文本的選擇與理解能力。因而制作一套完整的運用于小學教學的思維導圖也需要遵循制作流程。
第一,大致瀏覽一下語文教材中的特定課時的大致內容,瀏覽的順序可以是目錄、標題、作者、文本等,先對本課時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要對課文的重要章節與段落進行閱讀,把握文章主旨與大意以及疑難點和重點。
第三,在思維引導圖的中間,寫出最關鍵的單詞,然后從這個單詞開始,把其他的知識節點與這個關鍵字分開。
第四,思維導圖全部繪制完成之后,再做進一步的查漏補缺,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遺漏一些不該漏掉的。
總結思維導圖的制作方式,主要是四個方面:瀏覽書籍—確定主題—繪制發散—查漏補缺。
(三)制作技巧
1.使用合適的繪圖工具
不論是紙、筆還是軟件,要確保工具能夠取得最佳使用效果。在不同場景下,每個人對思維導圖的需求不一樣,如果偏重對文檔的存儲和分享,采用手工繪圖不是一種合適的方式,而用計算機軟件繪圖可以解決這項問題。
2.跟隨大腦給中心主題添加分支
中心主題會讓大腦生產更多的聯想,在繪制過程中,要遵循大腦的層級。一般情況下,經由大腦自由聯想而形成。
3.注意區分枝干層次
主枝干會包含創作者個人的基本分類標準,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各級主題需要使用不同的字號加以區分。
4.使用關鍵詞和圖像
在分支上采用關鍵詞或圖像的形式,更有助于發揮左右大腦的協同作用。應特別注重將所有分支、文字和圖片看作一個有機整體。
5.建立各部分聯系
在制作導圖時,為了使教學的導圖脈絡更清晰,可使用關系線、概要、標注、附件等功能,將不同的內容進行鏈接,這有助于大腦認知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理解。
6.拷貝周圍的圖像
教師可以復制或效仿身邊圖像作品,從生活中尋找導圖制作的靈感來源,讓自己的大腦不斷接受新的知識與理念。
7.增強導圖美感
對于美,大腦有自然的傾向。因此,在思維導圖上附有引人注目的色彩,就越能讓大腦記住更多東西。教師在進行導圖創作的時候,不妨在整幅作品里添加一些層次和裝飾,可以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的應用方式,將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思考和火花。思維導圖對小學語文教學領域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思維導圖不僅是知識可視化體現的重要形式,還能促進記憶的完整,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圖式。如果教師和學生能夠正確地學習和掌握思維導圖的使用方法,對小學語文教學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楊 婕.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才智,2019(12):8.
[2]蔣 英.淺析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4):127.
[3]王碧珍.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名師在線,2019(4):36-37.
[4]劉曉寧.我國思維導圖研究綜述[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5):109-111,116.
[5]王功玲.淺析思維導圖教學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