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軍
摘 要: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我國教育工作人員一直提倡的,學生通過閱讀不僅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而且還能積累大量的好詞好句,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學寫作能力。尤其是小學時期,學生的思想意識還處于形成階段,在這個時期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就如同在一張白紙上作畫,比較容易。但是小學生大多數都不能對周圍所有事物做出正確判斷,需要身邊的人幫助他們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和實踐活動。因此,以小學生為載體,著重探究好的閱讀習慣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哪些積極影響以及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
關鍵詞:閱讀習慣;小學階段;培養策略
從定義角度分析,習慣是人們在無意識中產生的一種自動行為,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自覺性。但是它也有兩面性,一方面良好的習慣對我們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提高我們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不良習慣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它完全站在負面的角度誤導人們判斷周圍事物。因此,在教學領域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積極的閱讀習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實現我國小學教育的目標。
一、現如今小學生閱讀習慣發展的現狀
隨著新式教育的興起,小學教育不再僅限于課本教材中的內容,而是將目光逐漸轉移到學生的實踐素養。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自讀能力,不待老師講”(葉圣陶語)。為達到目的,教師不僅要講,還需要教給學生讀書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也正如此,時代發展節奏的加快,很多學校已經不再關注學生對書籍的閱讀情況,也就是說紙質版閱讀早已被電子讀物或者多媒體教學所代替,這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做出的教學策略。學生在長時間的影響下,逐漸降低了對文章的閱讀興趣,甚至沒有形成閱讀意識,沒有充足的思想引導也就無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的重點還是教材中涉及的古詩生字,重點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背誦和默寫,而沒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而學生在不完善的學習環境下,對文章內容的辨別能力也有所下降,也就是說學生不能正確篩選出有價值的閱讀刊物,反而總是被一些網絡小說所吸引。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自身的閱讀品味,還不利于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因此,我們應以語文課堂為載體,讓課本成為很好的指路燈。
二、農村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意義
(一)有利于小學生積累優美詞句,提高文學水平
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會遇到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會有很多優美的、情感豐富的詞語或者句子,所以,當學生閱讀到這些詞句時,就可以通過分析這些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其中的情感,并且反復閱讀和研究這些詞句,從而將積累的優美詞句和修辭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
(二)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生在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中通過閱讀一些書籍和新聞報紙,了解到更多的時事新聞,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再加上學生閱讀的每一本書也都不是單一的,是包含很多方面的,所以,這就有利于小學生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知識,例如,《十萬個為什么》《科普的故事》這類科普書籍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天方夜譚》《哪吒傳奇》《希臘神話》這類神話書籍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神話歷史傳說等。
(三)有利于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品德
眾所周知,文化對人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并且優秀的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到更多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或者事情,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良好的閱讀非常有利于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
(四)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對每一件未知的事都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所以,引導小學生閱讀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利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進行研究和探索,鍛煉他們思維的活躍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學生閱讀《第一次發現》《神奇校車》等這一類有關科學的書籍,就有利于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和學習,使得他們對一些他們未知的事情進行思考和想象,然后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這樣就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學生在閱讀這些書籍的時候也可以想象自己遇到相同情況需要采取什么措施,這就有利于學生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積累經驗和知識,使得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從多個方面思考,然后輕松思考出解決的方案。
三、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研究對策
(一)引入故事情節,吸引學生注意力
引入故事情節主要是考慮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他們在這一時期典型的特征就是對事物有濃厚的興趣,為此我國很多教育改革措施都涉及興趣教學,從側面也充分反映了培養小學生興趣的重要性。所以,老師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時要注重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譬如,在閱讀關于人物傳記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將人物生前的工作環境或者學習背景編寫成一則小故事,然后以講故事的口吻輸送到學生腦海中,從而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1]。而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對文章內容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不再是走形式地瀏覽文章,反之將閱讀文章當作故事來閱讀。具體來說,教師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及時轉變了傳統的閱讀觀念,才將故事情節應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種不確定性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教師不確定故事情節是否能切實激發學生對文章閱讀興趣,因為小學生的性情暫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典型的特征就是情緒起伏較大,自控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每一位學生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是培養個性發展的出發點,這就暗示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不能完全遵循同一化的思想。但是,恰恰是這樣的不確定性促使教師采用了大膽的培養策略,引入故事情節,開設閱讀窗口,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閱讀的技能是學生在課堂上和獨立讀書時進行完善邏輯思維的最重要條件,這樣才能在不經意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2]。
(二)實施有效的閱讀指導策略
我們以小學語文課本《秋天》這篇材料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詢問學生最喜歡哪一個季節,并鼓勵學生簡單描繪出該季節的顯著特征,這樣不僅可以渲染課堂氛圍,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品味。其次,教師要將文章作者融入學生的想象領域內,感受作者為我們編織了怎樣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并吸引了大量的讀者進行研究閱讀。而作者在撰寫文章的過程中,也向我們表達了對遠離世俗塵囂、向往寧靜生活的渴望。基于主旨鮮明的閱讀思想,教師要帶領學生展開最后的閱讀工作。具體來說,教師先帶領學生通讀課文,找出有文采的好詞好句,并摘抄在筆記本上,目的是讓學生大致了解文章內容。然后,在掌握關鍵信息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這時就需要引導學生從表層含義上升至思想領域,以此來體會文中是怎樣借助景物來抒發情感的,或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和修辭形式升華了整篇閱讀文章的核心思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深刻體會到了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以及培養文學素養有重大幫助。因此,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需要有效的方法指導,還需要經典的閱讀素材作為支撐[3]。
學生手中的教科書都是經過精心編寫的。課文思想教育內容豐富,語言文字訓練扎實,課本中關于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助人為樂,誠實善良,鉆研科學,以及遇事動腦筋和全面地看問題等思想內容,能陶冶學生的愛美的情趣,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更能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感覺特別強烈。
(三)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
在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闡述了習慣的產生和影響作用都離不開自身的成長環境,可想而知環境對學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專業化的閱讀環境,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例如,學生在閱讀《三國演義》某一章節時,學生可以與教師交流其中最喜歡的人物都有哪些特征,或闡述喜歡該人物的原因等。而教師通過分析歷史事件的背景和環境及時掌握內容的走向,著重強調著名歷史人物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放大他們的歷史功績,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的思想意識并從中獲取閱讀價值。再比如,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學生可以搜集一些描寫景物的散文,然后在閱讀的過程中最好積累工作,細細品味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和描寫技巧,切身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的共鳴,落實閱讀習慣的培養工作。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有大量豐富的閱讀材料做支撐才能順利推進小學生閱讀工作的順利展開。因此,學校應積極引進優秀的課外讀物,充實圖書館的書籍量,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具體來說,教師起著決定作用,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閱讀交流平臺,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籍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積極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內容并參與交流互動環節,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他們的閱讀質量,從而實現教師的培養目標。
總之,我們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環境,總結出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還能增強他們的文學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了閱讀教育的實施價值。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學生閱讀方面的教育,而是要繼續推進語文教學工作進程。
參考文獻:
[1]武翠英.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J].試題與研究,2018(31).
[2]杜建學.教師應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3).
[3]劉良珍.淺談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