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 張妍
摘 要:麻省理工學院是全球創新創業教育成功實施的典范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該校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對其課程設置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分析其主要特點,將為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建設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特點;啟示
作為享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美譽的麻省理工學院,其對“知行合一”(Mens et Manus)理念的強調,使得該校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型大學之一。2014年的統計表明,該校畢業生已創立了超過3萬家活躍企業,總共提供460萬個就業崗位,每年可以創造1.9萬億美元的收入,大概相當于2014年度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的GDP總量。[1]這些成就的取得無疑與其業已形成的以學生為中心,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實踐競賽體系、創新創業教育保障體系于一體的完整生態系統息息相關。而完善的課程體系建設不僅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和基礎,同時也影響了美國其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并成為其他國家高等教育機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參照系。
一、麻省理工學院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演進及特點
自1916 年設立“技術計劃”項目以推進科研人員研究成果轉化以來,麻省理工學院就走上了創新創業型高校的道路。在其第九任校長康普頓(Karl Taylor Compton)的推動下,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了專利委員會等機構,以加強與工業企業的合作。[2]1946年該校又與哈佛大學共同創辦了全美第一家私人風險投資公司[3](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從而為其創新創業活動掃清了障礙。而隨著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更好地為學院師生服務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1961年,理查德·莫斯(Richard S.Morse)教授的創業類課程“新企業家”開啟了該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歷程[4];1996年學院創業中心的設立則進一步為創新創業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創業課程逐漸拓展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一)設置專門的機構和項目,為課程開發提供良好的保障
課程學習對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夯實專業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切實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培育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麻省理工學院于1996年設立了創業中心,后更名為麻省理工學院馬丁·特魯斯特創業中心(The Martin Trust Center for MIT Entrepreneurship),負責促進創新驅動型企業相關的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開發具有麻省理工學院特色的課程體系,從而為美國和其他國家提供更好的創新創業服務。多年來,該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秉持合作、多樣、實踐、誠信以及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則,堅持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將發明轉化為產品,勇于打破專業與學科的壁壘,與學院的不同部門、實驗室、工程中心以及眾多企業密切合作,利用各類創業計劃項目,逐漸開發出涵蓋創新創業全過程的課程體系。截至2018年底,該中心已經開設了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技能課程、行業導向課程和選修課程四大門類課程,課程總數達到了63門,為有志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學生在修讀了相關課程之后,如果對創新創業有持久的興趣,還可以選擇創新創業碩士學位項目或其他計劃項目進一步提升自己。[5]
而作為未來創新創業活動的主力軍,為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和工程領導能力,麻省理工學院又于2006年啟動了戈登領導力課程項目。該校校友伯納德·戈登(Bernard M.Gordon)為該項目捐贈了2千萬美元,使它成為該校工程學院有史以來投入最大的本科生課程改革項目。該項目旨在塑造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優秀的性格,增強他們的領導和溝通技能,培養工程實踐和發展領域的潛在領導者,提高工程產品的開發能力。項目成立后廣泛搜集了校友、學生、行業領軍人物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其他領導力課程教學人員的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設計開發新的計劃和課程。目前,該項目已經設立了涵蓋生物技術與制藥、計算機科學、數據建模和分析、設計與制造、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領導與溝通、系統工程等多個專業領域的課程,不斷實現自身的使命和愿景。[6]
·比較教育·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特點研究
(二)依據創新創業需求,建設覆蓋創業全過程的課程體系
作為全球最頂尖的理工院校,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基本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內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業技能、創業心理等綜合素質,并使其最終有機會成為具有強烈開拓意識和領導才能的行業領導者。因此,其課程體系設置既需要包含通識教育背景下的綜合素質提升,又需要根據學生特點開設開拓性、創造性的教育內容。多年來,麻省理工學院經過細致的探索,逐漸形成了遵循“創新觀念的產生,商業化雛型設計,產品原型制造,資金籌措和初創公司成立”這一發展脈絡的完整課程體系。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學生可以從“工程創業:創始人之旅”這門導論性課程開始,該課程引領學生探索企業家精神所包含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創建新企業的現實起點、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等問題,學習和掌握創新創業過程中用于發現、驗證、設計和開發的方法、框架和工具,同時向學生介紹麻省理工學院可以利用的創新創業資源等。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選擇的基礎課程還包括“創業團隊”、“前沿市場有效的商業模式”、“創業工程”、“創新戰略”、“創業戰略”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創新和創業過程中的機會評估、商業計劃制定、創始團隊組建、客戶尋求和資金籌集的基本方法,熟悉設計思維和戰略分析的相應觀點,學習數十種創新商業模式,深入了解初創企業面臨的核心技術,客戶與戰略的選擇與挑戰等內容。[7]
在基礎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選擇技能類課程,如“工程系統設計”、“產品設計與開發”、“制造過程和系統”、“產品工程流程”、“創建新企業的困境”、“專利,版權和知識產權法”、“創業金融與風險投資”等,通過學習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也使學生對于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應對策略。在具備了創新創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后,學生便可根據自己所處的專業領域修讀行業相關課程,如“建筑環境中的創業”、“材料技術的創新和商業化”、“藥物開發的原則和實踐”、“生命科學中的戰略決策”等,這些課程一般針對某個具體的專業領域,通過案例分析、模型分析、定性與定量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企業在技術開發、市場應用、知識產權等方面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此外,麻省理工學院還開設了數量眾多的選修課供有興趣的學生修讀,如“機械產品的開發”、“工程創新與設計”、“D-Lab:規模設計”、“工程管理”、“初創公司的資金策略”等。[8]
(三)加強領導力教育,注重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提升
為使學生在掌握創新創業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成長為相關領域和初創企業的合格領導者,麻省理工學院啟動了工程領導力(GEL)課程計劃,為本科生提供了一個具有挑戰性和支持性的環境,培養學生在挑戰性情境中的領導技能。參與計劃的學生需要在兩年內完成相應的領導力課程學習。在項目第一年學生需要參加“工程領導力”、“工程領導力實驗室”、“個人領導力發展計劃”、“工程創新與設計”這幾門課程的學習。“工程領導力”主要是介紹有效工程領導者的能力類型,以及與能力相關的模型和理論,以幫助學生了解工程領導力的基本模型和方法。“工程領導力實驗室”則讓學生在互動的、基于實踐的環境中,學習相應的領導力框架和案例等,培養領導力和團隊合作技能。課程通過設計實施活動、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小組討論,以及同伴評估等方式,引導學生對個人和團隊合作效果進行反思,并尋找進一步改進的機會。“個人領導力發展計劃”指導學生反思他們在有效工程領導者能力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并逐漸理解課程學習過程中自身能力的變化。而“工程創新與設計”則類似于基于項目的創新設計思維研討會,主要為培養學生在工程學科中構思、實施和評估成功項目的能力。該課程獨特地引入了整體工程設計流程,內容涵蓋了產品開發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了解用戶需求、早期概念化、產品實現、用戶測試和設計驗證等環節。教師的講座側重于對創意過程的分析以及設計思維多學科方法的介紹,并對學生的設計進行指導。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院還會組織相應的中期輔導活動,學生可以在這里與工程師和具有行業經驗的工程領導人會面并建立聯系。[9]
第二年的課程主要將學生融入工程領導者能力的實際應用環境,鼓勵其自我效能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在項目工程中的組織、談判、溝通和演講、沖突解決、團隊領導以及其他方面的技能,同時提供技能評估和反饋以促使學生自我反思和成長。學生除須繼續參與“工程領導力實驗室”課程學習之外,還需修讀“項目工程”課程。該課程是一個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紹現實背景下項目管理的基本原則、方法和工具。學生可以在團隊中學習成本效益分析、資源與成本估算以及項目控制與交付等內容,并選擇飛機改裝、工廠自動化、企業軟件、防洪工程、太陽能農場工程等領域的某個項目制定相應的項目計劃,通過學習和訓練提升自己對復雜項目開發管理的技能。除此之外,學生還需修讀相應的選修課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領導能力,可選課程包括“心理科學概論”,主要內容為感知、情緒、學習、記憶、人格、社會互動的心理與神經基礎等。“工程倫理”課程則引導學生閱讀倫理學經典著作,學習相關的倫理學知識,并對涉及工程災難、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案例和文學影視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此外,學生還可以選修“工程管理”、“談判藝術與科學”、“戰略組織設計”等課程以及另外50多門短期課程。[10]
(四)面向世界經濟,強化學生跨文化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的設立以及產品的研發、制造和銷售均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經濟和文化環境。為切實做到面向不同區域經濟體,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創業人才,麻省理工學院創業中心還開設了多門跨區域、跨文化課程供學生選擇。如“發展中經濟體的機遇”課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全面分析發展中國家企業所面臨的諸如合同執行、腐敗、政治風險、人權、知識產權和基礎設施等制約因素,并討論在這些約束條件下實現公司創新和取得成功的解決方案,包括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技術的運用、金融工具的應用等。“全球創業實驗室”的重點是衡量不同國家的創業精神,并開發出更好理解復雜經濟與文化狀況的分析診斷框架,以便為學生提供新興市場企業家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整體信息。該課程還為學生構建密集的實踐體驗,學生可以與全球多達15個國家的初創公司高層領導合作,通過在線協作和每周電話會議等方式與公司進行業務溝通和學習,課程后期還須到合作公司全職工作三個星期。該課程不僅使學生對各國的歷史、發展軌跡以及國家政策有較為清晰的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在復雜的文化環境中分析企業面臨問題和采取行動的能力。“全球制造業創新和創業專業研討會”則涵蓋現代制造業的多個主題,如21世紀商業運營的模型和結構、不同部門的領導力案例研究等,課程邀請來自亞洲、歐洲和北美的演講嘉賓開設講座和交流,從而為學生提供跨地域、跨文化的全球視角來審視創新創業活動,探索創立制造業新企業的機會。此外,學生還可以選修“全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業務”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分析某些前沿復雜技術在全球商業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促進學生與全球初創公司的交流與合作。[11]
2007年啟動的麻省理工學院工程領導力課程培養計劃中也開設了“跨文化交流”課程,該課程主要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講授不同文化規范和傳統情境下的溝通方式和技巧,探討理解溝通與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口頭和非口頭溝通方式的差異,跨文化交流的障礙,跨文化交流的模式(論證,談判,沖突解決)及跨文化調整等不同問題。這些課程的開設,增強了學生對不同經濟體創業環境和多元文化的了解,提升他們在全球復雜環境里從事創新創業的能力。[12]
(五)打造網絡課程平臺,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普及
為促進創新創業知識的普及,確保更多的學生得以接受相應教育,除了提供豐富的實體課程之外,從2012年開始,麻省理工學院嘗試在其開放課程平臺(OCW)上建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該平臺創建的初衷就是發布該校所有課程資料,使其可以幫助不同國家的教育工作者改進教學活動的效果,幫助學生利用在線課程資源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推動全球各地的學習者利用課程內容來應對諸如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挑戰。目前該平臺已發布了麻省理工學院六十余門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教學大綱、講義、作業和考試等資源,涵蓋了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媒體藝術和科學計劃以及體驗研究計劃所提供的創新創業類核心課程以及拓展選修課程。其中創新創業核心課程是指作為創業者所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包含的課程有“發明與專利”、“建立和領導高效的團隊”、“創新過程管理”、“如何開發‘突破性的產品和服務”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專業領域選擇金融、法律、領導力、企業營銷、運營和戰略管理等相關課程。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選擇相應的課程,平臺還提供了詳細的課程介紹和課程學習的邏輯順序指南。[13]
此外麻省理工學院還與哈佛大學合作,于2012年推出了EDX創新創業教育網絡平臺,為來自于全球各地的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創新創業課程。目前該平臺已經提供了目標客戶需求識別、服務和融資類的課程,如創業101課程對移動應用、3D打印、電力電子等諸多領域內的畢業生創業經驗進行深入而專注的案例研究,通過這些案例,學生們將學習如何從創新創業的理念或技術轉向對目標客戶的理解,分析目標客戶群體的需求偏好。創業102課程則是在尋找到客戶群體之后,使用案例教學來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開發出能夠解決客戶問題的優秀產品,包括產品概念的設計、客戶問題的解決、價值主張的建立和凝練、競爭環境的把握等不同層面的問題。創業103課程則通過該校初創公司的案例研究和對公司創始人采訪等形式,幫助學院科研人員和學生了解如何實現新技術的商業化、創造新的產品線和市場等問題,同時幫助創業者設計商業模式,制定產品的定價策略,建立銷售流程,提供通用的決策框架,從而為創業者長期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14]
(六)實施教師聘用雙軌制,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效果
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是教育質量提升的核心力量。而創新創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教師不僅須具備良好的課堂教學能力,而且應有相應的創新創業工作經歷或者系統的培訓經歷,否則很難給予學生以有效的指導。麻省理工學院馬丁·特魯斯特創業中心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師隊伍建設的“雙軌制”,即聘用在創業領域具有豐富經驗和重要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來該校任教,與本校專業教師相互配合,共同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教育和指導。[15]目前,麻省理工學院已形成一支創業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如擔任麻省理工學院高級講師和駐校企業家的伊萊恩·陳(Elaine Chen)就是一名資深的創業者和創業顧問。她從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畢業,擁有22項專利,曾先后擔任6家創業公司副總裁職務。她還與許多企業高管和領導者合作,幫助他們培養創業技能,創建正確的組織結構和流程等,其客戶遍及醫療保健、工業自動化、消費電子、零售創新、金融科技等領域。2011年在加盟學校創業中心后,她設計、開發并講授多門企業創業課程,積極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特雷西·考特(Trish Cotter)在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講師以前也曾先后擔任Netezza(一家數據分析公司)公司總裁,IBM公司高管,霍尼韋爾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的工程和管理職位等。尼克·梅耶爾(Nick Meyer)曾在游戲、視頻、音樂、社交等行業的軟件公司擔任產品或工程負責人,并且聯合創辦了流媒體音樂服務、移動視頻應用等多家公司,這為其主講“建立創業企業”、“制作簡介”和“數字產品管理”等課程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基礎。凱特·希基(Kit Hickey)曾是時尚類先驅Ministry of Supply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零售官,在公司期間她領導并建立了眾多高績效團隊,構思和開發了革命性的3D打印針織體驗技術。威爾·桑切斯(Will Sanchez)曾經與人聯合創辦了有關電子冷卻技術的公司,并負責公司在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地的供應鏈管理、企業發展、研發和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16]據不完全統計,麻省理工學院創業中心的師資團隊中至少有二十多人曾經是成功的創業者、商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或公司首席執行官,正是由于擁有這支具有豐富創新創業經驗的師資隊伍,才使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課程帶來的啟示
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創業計劃大賽正式拉開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序幕。2002年教育部在創業教育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并于同一年確立了9所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此后,在國家的強力推動下,創新創業教育進入了政府主導的探索與推進時期。2010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標志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各地紛紛與高校聯合設立科技創新創業實習基地,舉辦創新創業論壇和大賽,許多高校也開始設置管理部門,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編寫相應教材等。在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之后,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要求“建立健全教學與實踐相融合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17]。2018年國務院在《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則進一步提出,要“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在全國高校推廣創業導師制,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18]。這些均為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
雖然我國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已取得較快的發展,但目前還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高校專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機構相對缺乏。目前我國高校主要還是依托團學組織或就業指導部門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尚未建立像麻省理工學院馬丁·特魯斯特創業中心這樣的組織機構,專門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組織和課程體系的開發工作,從而造成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普及性和專業化不足。其次,目前開設的課程種類相對較少,普及程度不夠,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的學習相脫節,還未形成與麻省理工學院類似的多學科融合、從創意到市場全覆蓋的課程體系。此外,由于國內市場規模巨大,因此也缺乏與“一帶一路”等戰略相配套的面向不同經濟環境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創新創業課程。第三,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現階段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主要由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或從事學生工作的管理人員經過培訓后擔任,缺乏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無法給學生帶來更為有效的指導。因此,國內高校如何更好地借鑒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已有經驗,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梳理和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加快課程體系的開發和配套措施的建設,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程,就成為可以探討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