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彥
摘 要: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包括情感教育、認知教育、實踐能力培養以及科學評價等環節。這幾個環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小學美術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課堂實踐
小學生智力的開發體現在美術教學中,一是以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捕捉能力為目的的情感教育;二是認知能力,要求同學們對所學課程內容能夠理解,使兒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三是實踐能力,即學生對所學繪畫知識的具體運用能力;四是對學生作業的科學評價。這幾個環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小學美術教學的全過程。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審美心理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從內心熱愛繪畫,不是強制性地完成作業,則會樂而忘返,愉快地接受所學知識。為了激發少年兒童濃厚的繪畫興趣,把情感教育貫穿在美術課堂教學的始終,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完成。
美術欣賞:通過對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欣賞,使兒童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除了完成教材規定的欣賞內容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鄉土氣息濃郁的美育內容,把當地的建筑、繪畫、民間工藝美術等介紹給孩子們,使他們對美術產生發自內心的情感,產生主動學習的強烈愿望。
教師示范:教師的示范對于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的情感十分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具有較強的專業水平,熟悉小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特點,以適應小學生審美特點的方法進行示范。教師要注意充滿童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切不可讓孩子們覺得美術高不可攀,產生畏難情緒。
對比激勵: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鑒別。小學美術教學中為了激發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可以和其他學科進行對比教學,一幅好的畫就是一篇優美的文章,選材要為表達思想服務;它好比一首悠揚的樂曲,動聽是因為它有高低不同的旋律。聯系美術生活的關系,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融入現實生活環境。讓孩子們知道美術教學的任務不光是讓他們畫好畫,更重要的是啟迪他們的智力,讓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美、創造美。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
按現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的認知活動是人對外界信息進行積極加工的過程。美術教學每一堂課雖然所授內容不同,但歸納起來要通過欣賞、繪畫、制作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動手動腦以完成以下幾個方面能力培養。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描繪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引導他們從觀察入手,關注生活,增加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同時對所觀察到的事物歸納總結,增強理性認識,是對他們進行美育最好的方法。通過畫記憶畫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增加信息儲備。豐富的想象促進了發明創造,文學家寫出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鼓勵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說畫、評畫以及教師的提問互動等方法完成。
三、通過藝術實踐對孩子操作能力的培養
藝術操作是藝術創造才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通過實踐操作,我們才能知道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水平。所以藝術再現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看法,注重繪畫的語言及其技巧的訓練。
首先,小學生藝術實踐應避免成人化傾向,要充分調動他們表現自我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不失時機地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表現自我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認識。
其次,實踐操作為主,傳統教學方法為輔。教學中以開啟學生智力為軸心展開,輔以臨摹、寫生等傳統教學手段,介紹一些繪畫的技能技巧,使他們把觀察到的物象變成手中畫面,同時要鼓勵同學們自己總結經驗,發明創造新技法,勤思考勇探索,使繪畫技能技巧轉化成自己的能力,最后達到游刃有余的高超境界。
最后,注重小學生操作實踐中繪畫語言的獨特性,應適應孩子年齡階段的特點,其形象塑造簡潔、抽象、富有童趣,這是值得肯定的,有利于學生開拓性思維的全面發展。
四、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小學生情感、認知和操作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對藝術創作的評價應建立在兒童意向世界之中,充分肯定他們在繪畫中那種天真純樸、信馬由韁、自由揮灑的方法,少有成人范式的束縛。課堂教學效果的高低看作業的完成情況,一般可采用以下幾種途徑完成:一是學生自己對作品進行評價,當然不同的作業有不同的標準。二是采用互評的方法,由同學自找同伴進行,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可以取長補短。三是采用小組評議和作業展評的方法由大家共同參與,通過討論使藝術之花開放。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也可用作為他們中的一員,這樣既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四是教師評議。少年兒童心理的發育還不成熟,表現為易沖動、興趣轉移快等特點。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他們把老師的評價看得非常重要,所以老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應充分地發揮贊美和激勵的原則,保護稚嫩的求知心靈,只要看到一點閃光就充分肯定。
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可探索的領域還很廣闊,美育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它當成畢生辛勤耕耘的百花園。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