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稼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朗讀教學并不是很受重視。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首先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意義,然后分析了小學生在朗讀時常見的問題以及原因,最后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習慣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的朗讀,學生對課文內容會有更加精準的把握,對文中所描繪的情境會有更好的感受,同時也能夠深刻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審美情趣,教師應該在小學階段就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學生可以在朗讀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但是小學生在理解文字時往往比較簡單、機械,對于課文的真正含義并不能做到徹底的理解。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會不斷在頭腦中進行重復的記憶,學生對文字的感受也會逐漸深入,思維能力也隨之提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多個感官都能夠被調動起來,對課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也能更好地吸收。因此,學生的思考能力會不斷地提升,思維也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2.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也有限。他們常常無法真正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含義。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1]。在朗讀的時候,學生會逐漸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且能夠對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層含義有更好的感受。學生的內心會產生一種滿足的感覺,學習熱情能夠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甚至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適用于自身的學習方法,使自己的學習技能不斷提升。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章通過語言文字展現一定的意境。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對文章中所描繪的意境進行再次創造。他們可以通過不斷思考將課文中的文字轉化成有感情的符號[2]。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并且能夠體會作者所使用的文字之美,審美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4.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切入點,是對教材內容進行感知的重要步驟。通過有效的朗讀,學生可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主要意圖。在反復的朗讀和品味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重難點內容,并且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提升自身的語文技能。對于語言的感受僅僅通過教師的灌輸是不夠的,朗讀與理解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學生要想真正理解課文就必須要進行不斷的朗讀,領會課文的含義。因此,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小學生在朗讀時常見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
1.朗讀時經常多字或者漏字
在小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常常不能夠嚴格按照教材中的文本內容進行朗讀,經常會出現加字或者漏字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小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注意力不夠集中,并沒有看清楚文本的內容。同時,學生在平時對課文朗讀得不夠,對課文內容感覺不熟悉[3]。他們并沒有在學習新課之前進行充分的預習。因此,當教師在課堂上指名朗讀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2.朗讀時會出現“唱讀”現象
在目前的教學中,小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唱讀的現象。他們常常朗讀兩個字就要停頓,并且有很長的拖腔。學生這樣進行朗讀,不僅會將文章中的詞句讀破,而且朗讀的腔調也比較呆板、乏味。久而久之,學生的朗讀能力就會受到影響,對課文的理解也不深入。造成學生出現唱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首先,教師習慣于采用唱讀的方式為學生示范朗讀課文,學生也就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朗讀行為。其次,小學生并不具備很強的理解能力,倘若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文章中的句子就會被讀破,句子的意思也被分割,學生語感的提高以及個性的成長都會受到影響。
3.朗讀時一字一頓,速度過慢
很多小學生在朗讀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讀一個字停頓一下的習慣,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閱讀速度,而且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小學生沒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常常會出現語法錯誤,他們并不知道怎么斷句,在朗讀的時候該在什么地方停頓。另外,有些學生從小就養成了用手指讀的習慣。倘若這種習慣不能得到糾正,他們的朗讀能力也難以提高。
4.朗讀時速度過快,無法品味
有些小學生在朗讀的時候速度非常快,但是卻沒有很好地理解文章。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為學生布置好朗讀任務之后,學生為了快速完成任務只講求朗讀的速度,卻忽視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教師并沒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他們對學生的督導具有機械化和盲目性的特點。教師只要求學生讀對字詞的聲調,把握好朗讀的語氣,卻沒有讓學生在朗讀時留意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因此,學生的朗讀出現了形式化問題,朗讀能力并沒有真正得到提升。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
1.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朗讀是一種語言上的藝術,有效的朗讀可以啟發人的心靈,讓人獲得美的感受。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朗讀能力是學生必備的。因此,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對朗讀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知。為了使小學生更好地感受朗讀的魅力,教師的范讀是十分必要的,能夠讓學生在心理上喜歡朗讀,并且掌握朗讀的技巧。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做好示范朗讀,既要保證語音、語調的正確性,又要注意朗讀方式的正確性,讓學生被自己的精彩朗讀所感染,將學生快速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并且將學生的閱讀欲望激發出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朗讀錄音,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讓學生既能夠獲得美的享受,又能夠有很好的學習范本。無論是教師的示范朗讀還是朗讀錄音,都可以將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出來,為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教師還要多對學生進行激勵,為學生組織競賽類的活動。在競賽之后,教師可以為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頒發“朗讀之星”的榮譽,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和快樂,提升朗讀的自信。
2.讓學生練好基本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教師應該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朗讀習慣。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足夠多的生字,并且掌握普通話,能夠正確發音,為朗讀的開展打好基礎。在學生朗讀時,教師要強調,應該讀準每一個字的讀音,不能有加字或者漏字的情況,也不能用唱讀的方式進行朗讀,更不能顛倒順序進行朗讀。在朗讀的時候應該帶有感情,準確地讀出輕聲字和兒化音。為了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朗讀,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本字典在身邊。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還要為學生布置好預習的任務。如果在讀課文的時候遇到生字,學生應該先查字典,將生字的讀音弄準確,然后再對課文進行反復的朗讀。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存在含混不清的情況,應該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否則,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受到影響,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會受到影響,這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3.有效開展朗讀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的文章類型有很多種。教師應該根據文章的具體類型以及內容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朗讀。這種有針對性的朗讀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朗讀速度,還會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開展朗讀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配樂朗讀,根據文章的內容配上合適的音樂。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進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并且對文章的主題也會有更好的理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會更加有感情,朗讀能力也會不斷提高。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提前對學生做朗讀方面的指導,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小女孩是非常可憐的,她的內心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時的社會也很凄涼,破壞了小女孩的夢想。在朗讀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配上氣氛悲涼的背景引導,讓學生在朗讀時逐漸進入到情境中,從而在朗讀時更加富有感情。當學生朗讀到小女孩看到火爐、看到烤鵝、看到圣誕樹的時候,背景音樂的感情應該加強,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有更好的理解。
4.培養學生朗讀方法
小學生通常都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心也比較強,在課堂上常常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朗讀活動的主動性,提升朗讀教學的效果。首先,教師要重視細節。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指導學生注意對字詞的朗讀節奏。特別是要注意動詞的朗讀,如果學生在讀動詞的時候語速過慢,則無法將動詞的特征體現出來,如果語速過快,則會失去朗讀的感情。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融入情境。在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加一些動作表演。另外,教師還可以對圖片、音樂等進行合理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中。最后,教師要把握好朗讀的情感基調。朗讀并不是一個形式化的活動,而是需要學生將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來,并且進行認真的解讀,從而使學生能夠用正確的情感基調進行朗讀。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對于朗讀的興趣,讓學生練好基本功,組織學生有效地開展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方法和技巧,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正明.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9(26):51.
[2]陶利春.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圖文結合學習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13.
[3]于翠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21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