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教育體制和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思想已經不適用于如今,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特別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成長,也就是說,如今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也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動手能力,那么,加強小學數學實際操作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因此,主要談談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引導學生動手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能力;培養引導
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可以頭腦并用,是我們教育教學的熱點問題。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太過于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而忽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特別低,而且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在逐漸喪失,但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就可以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下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引導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二是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引導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引導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
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而言,如今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可以全面發展,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可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教師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積極尋找教學內容與動手操作的契合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讓小學數學的動手操作活動順利展開,也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成長。
二、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引導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順利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就必須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制定教學主題,讓學生可以真正進入到動手操作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借助直觀的演示,讓學生的抽象思維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不斷成長。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備好紙張和剪刀,在導入環節,教師在傳授完理論的知識點之后,就可以讓學生自主在紙張上剪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自主思考,看看能不能把手中的平行四邊形剪成之前學過的圖形,很多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得來,并且使知識內化。
2.合理利用學具
在教學中教師要科學的開展實踐活動,就可以引導學生合理的利用學具,培養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內化知識。而合理利用學具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得到能力的全面鍛煉。
例如:在“圓”這課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圓進行觀察,然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畫出圓形,而學生就要在沒有教師引導和指導的前提下自己動手畫圓,然后每一個學生都不斷思考,有的學生借助水杯,有的學生借助硬幣,但讓每一個學生都要畫出一模一樣的圓形是要借助圓規的,最終,每個學生都清楚了圓規的用處。
3.緊密聯系實際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緊密聯系實際,開展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從而真正認清數學對自身的價值,因此,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制定適宜的動手操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時,教師就可以緊密聯系實際開展動手操作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生活物品進行觀察,比如教室的高、課桌的高、凳子腿的高、鉛筆的長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先行猜測,然后再讓學生主動地去測量,加深學生對于“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認識。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多多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真正有效地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海蘭,羅芬霞,蘇琳茹.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發展創新思維的實踐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C],2018.
[2]于曉嵐.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3(12).
[3]岳啟云.小學數學教學動手操作能力策略探討[J].教育探索,2015(1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