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有效策略幫助學生提高數學閱讀的能力,使其在閱讀中準確把握數學問題的特征和數量關系,學會觀察數學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思維水平和學習成績。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2-0074-02
引 ? ?言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所以他們有時跟不上數學教師的教學節奏。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要靈活運用有效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一、訓練學生抽象數學閱讀能力
小學生不能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具備抽象的數學閱讀能力,為了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方程》這一課時,筆者通過天平引導學生理解方程的概念。首先,筆者引導學生看天平的兩邊。天平的左邊有兩個砝碼,一個砝碼為10克,另一個砝碼的克數未知;天平的右邊有一個25克的砝碼。現在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你們知道這個未知的砝碼是多少克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計算出未知的砝碼為15克。其次,筆者引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要求學生結合方程的理論來描述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數學現象。學生經過引導,寫出10+x=25這一方程式,筆者帶動學生繼續思考:如果方程就像一個天平,方程有什么特點呢?學生一邊觀看剛才列出的方程,一邊觀看天平,經過思考和分析,理解了一個方程必須是等號左右兩邊的數值相等,方程中一定包含一個未知的數字,一般人們應用“x”來表示這個數字。
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不能直接告訴學生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而要把學生能夠理解的事物與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對比,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學事物中尋找抽象的數學概念,從而培養學生抽象數學文字描述的能力、數學符號應用的能力、數學公式建構的能力。小學生經過長期的這樣的抽象思維訓練,就有可能具備一定的抽象數學思維能力[1]。
二、培養學生觀察數學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發現有些學生遇到一個數學問題,便能夠迅速地發現數學問題的要點,快速找到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有些學生遇到數學問題,卻遲遲找不到解決方法。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差異在哪里,是數學教師需要了解的問題。相關研究表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差異在于其是否能夠快速抓住數學問題的要點。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找到數學問題的要點,才能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時,筆者先帶領學生觀察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幾何概念。部分學生看到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兩個幾何圖形的時候,會認為長方形和正方形很好分辨,長方形是對邊相等的四邊形,正方形是所有的邊都相等的四邊形。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共同點?有哪些不同點?讓學生盡可能地找到兩者之間的相似點。經過筆者的引導,學生開始一點一點地發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與相異點。有一位學生認為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一個封閉圖形,它們都是四邊形,它們的角度都為90?,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它們的對角線都相等……學生在挖掘正方形和長方形相同和相異之處時,發現原來自己忽略了正方形和長方形那么多的幾何特征,開始重新審視正方形和長方形這兩個圖形,增強了學生幾何知識學習的動力。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抓住數學問題的數學特征這一思維能力,使其學會全面觀察數學問題。當學生具備了全面觀察數學問題的能力以后,就能夠找到數學問題的切入點。
三、引導學生具備數學思維能力
當學生學會找到數學知識的特征以后,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具備數學思想。數學思想是一種針對數學問題的特征,宏觀給出解決數學問題方案的思想,它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利器,學生只有掌握了數學思想這種利器,才能高效地解決各種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一課時,筆者應用分類歸納思維引導學生理解小數的構成,先讓學生觀看5.93、2.1、0.279這三個小數,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理解小數的構成。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小數的構成以小數點為中心,左邊為小數的整數部分,右邊為小數的小數部分。這是小數的結構,之后筆者引導學生用分類歸納的方式來理解數學問題,思考小數點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有哪些共性。剛開始很多學生不能理解小數點兩邊的共性,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舉出十來個小數,通過分析每一個小數左邊和右邊的特征,讓學生找到小數點兩邊的共性。學生在一一分析后,終于發現了小數的整數部分數字是由左至右,數位依次變小,小數的小數部分也是如此。
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要引導學生熟悉數形思維、歸納推理、方程思想等數學思想,讓學生具備數學解題的利器。當學生抓住數學問題的特征,就能根據數學特征找到適合的數學思想來解決數學問題。
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覺得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重要的事情,只要自己解題時多留心一下,就不會發生錯誤,然而事實上,這些學生常常犯下慣性的錯誤,因此,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乘法和除法》時,筆者首先給出學生幾個小數易錯題,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良好計算習慣的重要性;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小數計算答案對不對,如果計算得不對,錯誤的原因是什么。 ? ? ? ? ? ? ? ? ? ? ? ? ?6.9-6.5=3.4,4.7-0.5=4.3,0.7×0.8=0.72,3.4×2=6.4, 4.52-(3.52+0.72)=4.52-3.52+0.72=1.72, 42.9×6.2+42.9×3.8=42.9×42.9×(6.2+3.8), ? ? ? ? ? ? 3.2-2.4×1.8=0.8×1.8=1.44。學生經過計算思考,發現以上計算的答案全部是錯誤的:有些錯誤似乎是偶然失誤,找不到具體的原因,有些失誤似乎是乘法口訣記錯了,有些錯誤是乘法分配律應用錯誤了,有些錯誤是沒有注意到去括號的規律。筆者給出的錯誤給予了學生學習啟示,學生開始思考他們做題時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有沒有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找理由。當學生注意到自己的學習問題以后,筆者開始進行下一輪的計算訓練,幫助學生改掉錯誤的計算習慣。
結 ? ?語
對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的學習難度較大,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數學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優化生活問題,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抓住數學問題的特征,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此外,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劉學忠.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8):263.
作者簡介:孫新雯(1990.7—),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