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志
摘要:以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為戰略基點,在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框架下,對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問題進行了理性思考,分析了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經濟社會價值,以區域中心城市徐州為個案闡述了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現實形態,從中透析了目前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最后為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舉措。
關鍵詞: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12-0031-05
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通過國務院批復。該《規劃》把淮海經濟區列為重點發展的三大區之一,從而使淮海經濟區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為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同年12月淮海經濟區10個主要城市共同發布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宣言》,并簽署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1]。這標志著淮海經濟區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協同發展的大幕已經開啟。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期間強調“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再上新臺階”。這意味著淮海經濟區迎來了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春=洕鷧^各個城市要積極融入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而無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還是對于一個區域來說,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有充足的人才作支撐,特別是各類高素質的勞動者與技術技能人才。在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中,大力推進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對于實現淮海經濟區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經濟社會價值
職業教育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梢姡殬I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通過對勞動者職業技術素質的培養,實現經濟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整體提升。而具體到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其對于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淮海經濟區勞動力的職業技能素養
淮海經濟區要實現高質量的協同發展,其對區域內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是一種本能性的需要。因為人的因素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淮海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的持續性,取決于各類人才的培養。只有當淮海經濟區區域內各類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和儲備達到較高水平時,淮海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原因在于,與經濟生產關系緊密的職業技術教育,其教育成果能更加直接地體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通過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在區域整體上提高勞動力技能素養,增強勞動者的職業能力,縮短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培訓期,促進技術革新與生產創新。
一支懂生產、能夠熟練使用先進生產技術的勞動者隊伍,無論對于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十分必要。而要在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中,打造這樣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只有通過大力推進區域內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才能夠實現,應使職業教育成為淮海經濟區高素養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二)有利于提升淮海經濟區勞動力的配置效益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職業結構變得愈加復雜,勞動力配置問題也隨之愈加彰顯。對勞動力個體而言,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能夠及時了解區域內的就業狀況及職業要求,而這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又是不斷變化的。那么,在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充分尊重勞動力個體職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如何有效地對其施加影響而導向合適崗位。要完成這樣的勞動力配置工作,顯然是離不開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可以通過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以及調整專業結構等,對區域內豐富的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配置,促進區域內形成良好的勞動力流動機制;經過專業性職業技能訓練,使勞動力的個性技能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將各類人才導向與其職業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崗位,實現人才潛能最大化發揮,從而整體提升區域勞動力配置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加速淮海經濟區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
在如今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科技競爭力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而衡量一個區域的科技競爭力,既要看區域內產出的科技成果數量,更要看將這些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在現實中,每年都有不少科技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藝水平落后于科學研究,缺乏科研成果轉化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而職業技術教育可以解決轉化難的問題。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區域內勞動者的職業素養與技術技能能力,進而實現整個淮海經濟區生產技術更新推廣與創新發展的加速度,同時通過培養適合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人才,可以為淮海經濟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支撐。
(四)有利于促進淮海經濟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在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戰略框架下,隨著區域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淮海經濟區的產業結構也將不斷調整優化。要從根本上解決由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所產生的職業崗位矛盾,就需要大力推進區域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為區域內不同產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持續進行。此外,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結構性失業人員。應通過推進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在統籌合作中,對這些失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術教育、職業崗位培訓,提高他們的再從業能力,使其轉變為推動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積極生產動力。
另外,在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中,規范區域市場經濟秩序,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不僅需要淮海經濟區各地政府加強法治建設,嚴格管理,同時還需要全區域的倡導、教育及監督。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既可以發揮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也可以發揮其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教育作用,為淮海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現實形態
在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戰略框架下,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協同發展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加強區域教育合作交流,以產教融合為重點,推動建立區域產學研聯動機制”。通過實地調研,筆者了解到,為推動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淮海經濟區內已組建淮海商貿、健康養老等5大職教集團,啟動了5個區域性校企共建公共實訓平臺建設[3]。而在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作為區域中心的徐州市最具代表性,其發展職業教育的很多現實做法值得淮海經濟區其他城市借鑒。
(一)加強頂層設計
近年來,徐州市圍繞創建全國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打造淮海經濟區職教高地為目標,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樹立“大職教”發展理念,不分省屬市屬、不分中職高職、不分公辦民辦、不分行業類別,建立健全“產教融合、中高職銜接、靈活開放”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頂層設計,形成了“市區重點辦好高職校,縣區重點辦好中專?!钡陌l展格局。徐州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職業教育發展,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意見》,明確了職教發展目標任務和部門分工。成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協調委員會,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會同發改、財政、人社等部門研究解決職教問題。頂層設計的不斷加強使徐州市職業教育的發展活力得以有效釋放?!笆濉币詠?,全市創建省卓越院校1所、省高水平院校2所、省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6所、省職業教育智慧校園5個、省現代化專業群20個、省現代化實訓基地16個,其職業教育綜合實力在江蘇省位居前列,已成為淮海經濟區的職教高地。
(二)完善保障機制
徐州市全面落實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比例不低于30%、政府統籌職工工資總額的0.5%用于發展職業教育,按照不低于省定職業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核撥辦學經費,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專項資金1 000萬元/年,用于現代化職業學校內涵建設;安排產教融合專項引導資金1億元,用于支持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公共實訓平臺等重點項目建設,建設15個特需專業來對接戰略新興產業,每個特需專業配套專項資金300萬元;將職業院校在編制限額內外聘急需專業兼職教師,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列入部門預算。
(三)營造發展氛圍
徐州市遵循職教規律,以高職教育為龍頭,帶動中職教育發展,將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列入對縣市區黨委政府科學發展考核指標體系,重點考察普職協調發展、學校提檔升級、職教隊伍建設等情況。積極選樹“徐州工匠”、打造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實施“彭城英才221重點人才計劃”等,搭建區域人才高地,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全力服務。同時,為了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徐州市大力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改革,推進產教融合發展,遴選校企共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市級實訓平臺40個,強化企業主體作用,加快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建設。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和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確定為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全市創建了5個省級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和107項市級以上研究成果。另外,在全市職業學校推廣現代企業6S管理制度,像現代企業一樣抓管理,建立招得來、教得好、留得住為導向職業學校評價機制,逐步樹立起“抓得緊管得嚴,升學就業兩不難”的徐州職教新形象。
(四)優化資源布局
徐州市將職業院校建在開發區內,豐縣、邳州、新沂、銅山等地中專校實施異地新建,規模化辦學效益初步顯現,形成了各地各校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聚焦地方產業轉型,全市開辦專業總數從256個調整到206個,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占職校生總數的75.4%,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把產教信息融合在網上,打造政校企合作數據大平臺。從徐州市教育部門了解到,截止至2019年3月,該平臺注冊用戶3萬人,收集用工信息過萬條,為華道數據、維音科技、正葳集團等骨干企業實際解決技術性用工逾萬人次。
(五)加強對外合作辦學
徐州市與結對幫扶城市陜西寶雞和對口援疆城市新疆奎屯在職業教育方面建立緊密協作關系,與寶雞職業院校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師實現定期交流,先后派出26名高級職稱專業骨干教師赴奎屯支援學校專業建設,為當地56家企業的3 600余名技術人員和一線工人開展技術培訓。徐州市積極聯系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的中國企業,先后組織中高職院校與徐工集團、上海華誼公司、青島福諾化工等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這些企業的海外事業部培養“懂漢語、素質高、本土化”的留學生。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招收了336名留學生,分別來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尼、老撾、越南、柬埔寨、也門、剛果(布)、尼日利亞、韓國、加納等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徐州市職教以國際化的視野謀求職業院校發展,與英國的南蘭克郡學院和紐波特大學、愛爾蘭的卡洛理工學院、澳大利亞的昆士蘭科技大學和國際工商學院、柬埔寨的管理經濟大學、老撾的萬象省技術學院、英國、加拿大的羅耶斯特學院和堪納多學院等數十個國(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簽約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臺灣東南科技大學、臺灣大仁科技大學和韓國交通大學簽訂協議展開合作。比如,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現已招收18個國家400余名留學生,目前全日制學歷教育的留學生336人。
三、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以“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為題,通過對徐州、宿州等城市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的實地調研,筆者發現,在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框架下,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處于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從淮海經濟區總體來看,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整體態勢積極,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思想觀念壁壘
從總體上說,淮海經濟區10個主要城市都在中原文化圈,在文化傳統上具有同源性,這是今天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要傳統文化基礎。但是,各地方文化還是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特別是不同的行政隸屬關系,長期以來在思想觀念上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認同,“安徽人”“江蘇人”“河南人”與“山東人”的身份認知根深蒂固,“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排斥性思想觀念張力是客觀存在的,從而導致協同發展意識弱,協同發展的動力不足。因此,在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能否徹底突破由地方文化差異形成的思想觀念壁壘,將是一個較大的挑戰,也是決定協同發展能否走向深入的關鍵。
(二)資源共享瓶頸
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新時代,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職業教育資源共享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技術上都不是問題,但筆者在走訪調研宿州職業教育中了解到,由于財力人力物力不足、權利與責任分擔不清、一些條條框框難以突破等原因,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在實踐上確實存在一些瓶頸制約。同樣,在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跨省際之間的資源共享瓶頸也是存在的,并且束縛協同發展的各種瓶頸可能會更多更復雜。
(三)虹吸效應負影響
“虹吸效應”原本上是物理學概念,后被引用到區域經濟學,是指條件優越的地區具有很強的要素聚集力,會將周邊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吸引過去,從而延緩了周邊地區發展。在淮海經濟區10個主要城市中,徐州綜合實力具有明顯優勢,并且被國務院明確定位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在江蘇省,徐州市也是一個職教大市,有30所職業院校,其中高職院校6所。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是國家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辦學實力很強。周邊地區已成為其主要生源地,在校生中來自皖北、豫東、魯西的學生比較多。而招生難問題在這些地方職業院校中大都普遍存在,這正是虹吸效應在區域職業教育中的體現。因此,在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如何有效規避虹吸效應的負面影響而實現互生共贏,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實體性協同機制難建
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2018年12月淮海經濟區8市教育主管機構聯合成立了淮海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盟。這對于加強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資源聚集、推動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加快形成職業教育高地效應具有重要意義。但畢竟淮海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盟不是一個實體性協同發展機構,其促進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實效性與長效性還有待于實踐檢驗?;春=洕鷧^10個主要城市分別屬于4個省,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在短時間內建立實體性協同發展機制確實存在困難。
四、促進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舉措
在國家發展戰略意義上,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如今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淮海經濟區各城市應把握機遇,積極融入,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當前現代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地位,決定了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在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中,必須采取科學舉措,優先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這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精神的需要,也是實現淮海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人才支撐的需要。
(一)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
在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論政府、學校、企業還是社會,都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徹底打破地方文化差異上的思想觀念壁壘,增強協同發展意識,抓住歷史機遇,積極融入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充分發揮“兩只手”的合力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認真落實執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給足政策支持,加大職教投入,推動深化合作、優勢互補。筆者在徐州考察調研時了解到,近些年徐州職業教育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與徐州市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另一方面,在配置職業教育資源中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清除資源流通障礙,構建資源自由流動的區域統一大市場。如此,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互相配合、同向合力,為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創造一體化的健康環境。
(三)精心打造資源共享平臺
資源共享在區域協同發展中非常重要。在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政府、職業院校、企業以及社會組織都要積極參與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不斷創新共享方式、拓展共享空間。為了打造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平臺,本著“共建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原則,2018年12月淮海經濟區8個城市的教育主管機構聯合成立了淮海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盟。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盟的成立有利于整合淮海經濟區內的優質職教資源,有利于實現淮海經濟區成員單位之間的資源共享。借助于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盟這一平臺,通過舉辦“淮海職教杯”創業大賽等活動,促進聯盟校之間課程創新合作、師資交互流通、校際社團活動以及聯合辦學發展,加強資源聚集、信息聚集,加快形成職業教育在前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高地效應。在推動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促進職業教育學校共同提升、提高聯盟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方面,聯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在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淮海經濟區各城市還應在淮海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盟實踐經驗基礎上,努力打造更多的資源共享平臺,并不斷完善協同發展的運作機制,進一步增強其實效性與長效性。
(四)積極培育協同發展的溢出效應
健康的區域協同發展應該是和衷共濟、互生共贏,而不是中心獨大、周圍萎縮。因此,在推動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培育協同發展的良好溢出效應。對于淮海經濟區各城市來說,地方政府應結合自身實際加大力度整合現有職業教育資源,進行資源優化,提升職業教育競爭力,充分發揮自身相對優勢,從而在淮海經濟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能夠盡可能地弱化虹吸效應的負面影響,分享協同發展的積極溢出效應,進而更好地服務于淮海經濟區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打造利益共同體 共建淮海大家庭[J].淮海文匯,2018(6):4-5.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19-05-07].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
77/moe_1778/201406/t20140622_170691.html.
[3]鄔政.淮海大家庭建設春潮涌動蹄疾步穩[N].徐州日報,2019-05-17(02).
(責任編輯:張維佳)
Abstract:To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as a strategic basis poi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this paper gives a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analyzes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expounds its practical form by taking Suzhou, a regional central city, as a case, analyze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Key words:Huaihai economic zon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