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貴
摘 要:自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頒布以來,高中思想政治課在學科認識、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仍然存在教師視野不廣、方法不新,學生認識不足、態度消極,評價重視成績、忽視發展等問題。為此,教師應該提高思想認識,突出思政課的地位;落實“六點”要求,切實加強隊伍建設;改變教學策略,深植真善美的種子。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現狀;對策
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表示,高中思想政治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的學科課程。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2019年3月18日,國家領導人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高中思政課在學科認識、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現狀及問題
(一)教師視野不廣、方法不新
長期以來,由于對思政課地位和意義認識上的欠缺,導致許多思政課教師拘泥于學科知識和高考備考方法的研究和提升,而對自身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不夠重視,對政治理論學習抓得不緊、鉆得不深,知識視野比較狹窄,國際視野和歷史視野比較欠缺,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不夠靈活多樣,導致思政課很難真正打動學生的心靈。
(二)學生認識不足、態度消極
大部分學生仍然對思想政治課的認識不足,普遍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作為文科科目,只要死記硬背就萬事大吉了,完全忽視了核心素養中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要素的要求以及對自己成長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的引導意義。這樣的消極態度使得許多教師深感思想政治課“不好上”和“上不好”,也出現政治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
(三)評價重視成績、忽視發展
歷來的評價機制過于重視高考成績而忽視德育發展,導致教師、家長和學生往往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獲取,而忽視道德行為的培養,這樣導致知識與思想行為脫節。在觀念上,學生大都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往往不能按照自己所學的價值觀和道德來支配實踐,未能真正實現知行合一,思政課的真正意義沒有落實。
二、對策及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突出思政課的地位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是在新形勢下推動教育發展,培育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基礎工程之一,事關改革和發展的全局。
國家領導人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對高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方向引導和社會參與能力培養的公民教育課程”,只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實踐、認同,才能更好地使思政課充滿時代性和學科魅力。
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深刻理解思政課在所有課程中的特殊地位和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重大意義,堅決改變“分數就是成績”的固有思維,改變“政治學科是小學科”的思維定勢,堅決改變教師、學生、家長“唯分數”的慣性思維,切實將思政課放在學校課程的首位。
(二)落實“六點”要求,切實加強隊伍建設
國家領導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點要求,同時也為學校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首先,在政治學習中,應該將思政課教師與黨員同等要求,引導他們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政治信仰,保持家國情懷。高度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創造機會,搭建平臺,促進思政課教師不斷“充電”,拓寬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夯實理論功底,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擺脫照本宣科、研究試題、追求分數的束縛。最后,引導教師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做品行高潔、人格高尚、行為正派的表率,做到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只有這樣,思政課教師才能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講好思政課。
(三)改變教學策略,深植真善美的種子
國家領導人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以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改變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讓思政課成為生活的課堂、生命的課堂、對話的課堂和思維的課堂。首先,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成為事件的主角;通過“新聞播報”,使其養成關注時事、分析思考的習慣;搜集身邊的資料,充分進行展示,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和記憶力;采用辯論賽的方式,實行小組自由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針對身邊的問題,撰寫倡議書;針對現實案例,組織模擬法庭,從而使理論更加切合實際,增強政治課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利用這些豐富的活動實現“以文化人、以德潤身”的目的,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學生關注時代、關注社會,培養其公共參與意識和使命擔當。其次,借助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手段,增加課堂容量,充實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和融入度。同時,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在思想上、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和問題,及時進行正確、有效的引導。
總之,只有不斷創新,思政課堂才能成為自覺主動、活潑生動、師生互動的課堂,成為充滿著“真”、洋溢著“善”、體驗著“美”的課堂,達到說真話、育真情、求真實、做真人的目的,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范小江.好的思政課是教師生命的吶喊[J].人民教育,2019(17):31-3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