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芳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學生獲得知識和力量的主要源泉,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民族精神的象征。中華傳統文化在提高學生文化修養方面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高中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況不容樂觀。隨著全球化的加快,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思想文化上更是受到國際上的各種影響,尤其我國傳統文化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宣揚我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把我國傳統文化植入到學生的潛意識中。只有這樣,我國傳統文化才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文化修養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對塑造高中生人格,提高其文化修養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弘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如今的高中生基本都是00后,生活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社會為高中生提供了多元化價值的選擇。而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往往缺乏一種判斷好壞的標準。這樣一來,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受到強烈的沖擊。而在高中進行傳統文化教學不僅可以觸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幫助中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對事物的鑒賞能力,促進學生高尚品格的形成。
學習、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可以積極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民族的繁榮昌盛。但是對于當今的高中生來說,對中華傳統文化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心理,產生了一種抵觸的心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傳統優秀文化,也就不會有華夏今天的璀璨文明,而高中語文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途徑和媒介。對中學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責任,也是有一種迫不及待的必要性存在。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交流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強烈的沖擊。我國傳統節日端午、中秋、春節受到的重視還不如圣誕節、情人節多。高中語文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依托,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來實施傳統文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來加強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時,老師可以準備一些田園風光的圖片或者MV,配上適合的音樂來引導學生體會詩詞中的寧靜,自然的生活。另外,教師也可以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以滲透傳統文化。如果我們仔細看高中教材不難發現,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編排的,每一篇都是一種文化的渲染與借鑒,更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倡導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精神和思想,引導學生以報效人民、熱愛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為恥辱的觀念,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二、實施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1.對文化要有一種正確的選擇
不可否認,傳統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是也有一部分是落后文化。教師在選擇教學的過程中要明辨是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高中生的學習接受能力比任何階段都強,會形成以教師為準則的行為習慣,如果教師沒有正確講授傳統文化思想,就會誤導學生,嚴重妨礙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宣揚我國傳統文化,尊重他國文化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全盤否定他國文化。我們宣揚的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于優秀的文化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借鑒,與世界接軌,借鑒外國的優秀文化,使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與他國優秀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提高文化軟實力。
3.把握分寸,協調發展
在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抓住重點,合理安排課程。不能顧此失彼,如此才能符合語文課程安排的多重性。例如,講《蘭亭序》的時候,教師可能會為了講授傳統文化中書法的偉大,把重點放在學生對書法的理解上,那么這篇文章就成了書法課,而忽視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應該是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和作者在文章中暗藏的人生哲理。
三、總結
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學是一點點慢慢積累的,任何文化的滲透都是一場持久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滲入的。對教師而言,要想通過語文教學把傳統文化做好,首先教師就要提高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媒體設備,綜合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由此提高國際文化軟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在國際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郭麗艷.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學[J].中華少年,2017.
[2]尤國軍.試論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3]袁行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袁行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