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芝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了全新的時代,我國農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基本條件,促進了市場經濟改革與深化,但鑒于我國農業發展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持續不斷地投入,實現數量型增長,但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目標,進而影響農業經濟效益。因此,創新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機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以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為例,提出了合理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搭建健全的財政支農制度、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控制等不斷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的措施,以期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長。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機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01-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 ? 文獻標志碼:A
推動各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矛盾變化與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內容。需要不斷加快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建設,創建完善的制度環境,采取增加要素投入或是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逐步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2001—2014年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3.7%,明顯高于全國生產率水平,主要通過先進的生產技術來推動進步。地區經濟發展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有直接關系。因此,研究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路徑,對促進江蘇省農業轉型的升級,推動當地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背景
通過對當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由于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對各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部門要按照時代發展進程,盡快適應城市化發展步伐,通過綜合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改革體制,促使農業事業持續發展,避免發生經濟衰退現象。江蘇省農業發展除了會受到自然災害頻發、長期地少人多的影響之外,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農藥、化肥等,對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各行各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愈發激勵。農業在持續發展過程中,資源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給農業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農業本身會面臨許多風險,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國內與國外的產品價格出現倒掛現象,農業資源面臨超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將重心放在提升供給體系效率與質量方面,逐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想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要將供給側結構作為主體,實現動力和效率的雙重變革,促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大了對綠色興農的投資力度,對構建全新的農業生產體系提供了良好基礎,不斷提升農業發展的競爭力,促進農業事業快速發展,逐步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促進農業從增產導向變為提質導向[1]。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顯然,過去以高產出、高廢物與高投入的農業發展模式需要摒除,應當采取有效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機制,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基于新時代背景,以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使我國實現農業增長動能轉換,在提升糧食生產質量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創新驅動發展,實現持續、健康、良性發展。為了保證社會大局發展的穩定性,要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2? 全要素生產率定義、增長核算框架與全要素生產率變動
2.1? 全要素生產率定義
全要素生產率在國際上被稱為TFP,是通過索洛余值演變而成。其基礎目標就是對各個單位的投入與產出情況進行準確衡量。通常情況下,還能將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現狀體現出來,體現排除投入增加后的經濟增長部分。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內涵就是對生產力進行衡量,了解資源的使用情況,并運用到各個行業與生產組織當中。但投入可以劃分為許多不同種類,產品的統計口徑也不相同。因此,衡量全要素的生產率也有多元化的方式。與單要素的生產率不同,應當開展生產率增長單方面因素的考察,還要研究影響生產率增長的各方面因素。例如勞動成本與資本支出等必要的要素,還有體制建設與人力資本支出等現代化要素。總之,要想對生產率增長的因素進行全面衡量,就要完善理論分析框架。正因如此,會導致許多經濟學家沒有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明確界定,而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研究。
2.2? 增長核算框架與全要素生產率變動
由于經典意義上的全要素生產率就是指勞動生產率的概念,屬于一個單要素的生產率指標,還有許多與之相似的指標,如資金生產與土地等。但是,在開展生產活動時,相關的生產單位需要適當投入土地、資本與勞動等不同方面的要素。各個方面的要素性質不同,存在互補性與替代性的特點。其中,單要素的生產率指標無法將各個要素的相互關系體現出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果利用土地或者勞動生產率指標,就可能會得到許多相反的結果。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會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不斷改變。在健全增長核算框架的基礎上,彌補單要素生產率指標,無法將經濟的變化情況凸顯出來。利用該核算框架的方式,從具體數量入手,確定實際投入增長率或產出增長率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2],但具體應用實例表明,在很長的時間內,索洛估計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都被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精確測度,對農業全要素概念的理解不夠全面。其實,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中包括了比科技技術更加廣泛的內容,如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專業化的分工、不斷提升要素質量。因此,農業全要素增長被當作度量要素,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另外,人力資本和制度變更等都會直觀體現在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中。所以,建立增長核算框架方式,將各種政策與全要素生產率結合,為江蘇省農業增長提供了相應的依據。
3? 實現路徑
在江蘇省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地位突出。據相關研究表明[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能夠將我國農業發展的情況凸顯出來。與改革開放之前的農業發展情況比較,也能夠凸顯出農業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作用。總的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不斷提升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3.1? 合理增加農業科研的投入,促進農業技術不斷進步
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就是因為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也表明了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經濟飛速增長,與科技技術有直接關系。從宏觀角度分析,農業科技技術進步,就是通過掌握更先進的生產理念,在整個農業技術發展過程中,摒除傳統、老舊的生產技術,并將生產的可能性邊界逐漸外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江蘇省的農業發展都是將土地產出率作為核心目標,并選擇了現代化的高產品種,與現代化的資源相結合。因此,如何將技術優勢凸顯出來,對提升當地農業生產全要素生產率有較大的影響。但就我國農業實際發展過程而言,農業科技還有許多不同的問題,例如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農業科研投入資金較少等。
基于新形勢背景下,農業應當從資源節約的技術與勞動節約技術入手,加快江蘇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腳步。生產者也應當制定明確的目標,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從增產轉變為提升質量,促進農業核心技術的突破[4]。相關工作人員如果能夠順利解決這個問題,技術進步將會為農業全要素提升注入新的生機。因此,江蘇省要想不斷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各個部門與政府就要進行交流與合作,并不斷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完善農業科研體制。另外,將江蘇科研院所的資源與高校的資源進行整合,以不斷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從根本上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3.2?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促進農業技術效率提高
首先,農業全要素的生產率不斷提升,可以劃分為技術進步與效率提升,就目前江蘇省農業技術效率指數而言,2010—2018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在3.7%左右,江蘇省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農業技術效率不斷提升,能夠對后續的工作進行控制。除了要逐步實現技術持續進步外,還要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為后續建設工作作好鋪墊。
其次,農業技術效率持續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活動不斷向可能性的邊界靠攏。從勞動對象本質上來看,如果要實現擴散或轉移,就必須適應自然條件,并以此為依據,合理開展各種經營活動。因此,在構建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時,務必要將重心放在解決現代化農業技術進步與小農戶之間的關系。只有始終堅持農業技術推廣的公共性,為搭建完善的農機推廣結構奠定基礎。在促進社會服務組織與科研教學單位等經營主體的合作,才能夠在眾多小農戶當中進行農業技術推廣[5]。基于此,江蘇省相關的農業部門與政府要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農業科研研發與推廣工作,并不斷加大農民開展技術指導與培訓力度。從提升江蘇省農民素質入手,使廣大農民能夠接受與使用全新的農業技術,為效率的提升作好鋪墊,促進經濟發展。
3.3? 建立健全財政支農制度,不斷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
要想不斷提升江蘇省的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就要搭建健全的財政支農制度,增加支農支出。只有適當加大農業科研技術的投入,堅持科技興農,才能夠提升江蘇省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此過程中,定期開展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并依托政府的財政收入,不斷提升農業技術的效率。但是,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無論是財政支農還是農業財政制度,在不同區域也各不相同,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因此,必須立足差異化,因地制宜地構建財政制度,財政支出的使用全過程應全程透明化。因此,通過增加財政支農收入的方式,對提升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6]。對于蘇北地區與蘇中地區來說,應通過不斷完善財政支農制度的方式,有效提升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在此過程中,還要適當開展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主要包括勞動者具有與使用科學的文化知識、職業技術知識與技能,財政投資主要通過教育、培訓與健康醫療來進行。改變貧困人口的福利待遇的重要因素不僅是空間,還有耕地與能源,還要不斷提升人口質量。如果農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一旦有了投資機會,就能得到更高的經濟效益。從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入手,開展文化教育與農村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農民提供全面的就業服務,拓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
3.4? 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控制,促進制度創新
通過對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的收斂性分析,發現在不同的地區,結論存在不同之處。在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明顯更高,外貿依存制度、財政支農支出制度等都能起到正面的積極引導作用,能夠不斷促進江蘇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蘇中地區的農業基礎穩固,人均耕地面積、城鎮化率也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有著直接關系。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其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表現在城鎮率與恩格爾系數中。當地經濟發展與農業全生產要素有直接關系,當前蘇中地區與蘇南地區處于斜率為正的階段,蘇北地區則處于斜率為負的階段。
總的來說,蘇中地區與蘇南地區可以利用經濟發展,逐步提升當地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但是蘇北地區需要持續發展,才能夠進入到后續的上升階段。所以,江蘇省相關部門在制定基本控制政策時,需要對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與分析,并采取差異化與針對性較強的政策。通過不斷促進個體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促進江蘇省整體生產能力的提升。
與此同時,江蘇省要創新管理制度,并將經濟增長的變化體現在農業全要素的生產率當中。由于農業增長是十分復雜的情況,促進高質量發展,才能夠為后續管控制度打下穩固基礎。農業振興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管理理念,并對相關的土地制度與一二三產業進行探究。其中包括雙層經營機制、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等,逐步深化農村土地機制改革,打造出更適合農業發展的規模[7]。在構建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的基礎上,促進新業態與農村新產業的持續發展,構建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8]。
在落實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除了要節約農業資源之外,還要創設良好的環境,盡可能消除農業生產可能會對環境產生的負面效應。通常情況下,要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為基礎,形成綠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例如,江蘇省可以將污染治理的費用納入到全要素生產率當中,并搭建完善的經濟核算框架。就實踐的具體情況分析,從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污染治理力度入手,維護生態環境與資源,將發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作為核心目標,并對廢棄物的資源進行合理使用,進一步擴大輪休耕制度試點。在實施鄉村綠化美化性的基礎上,促進江蘇省農業全生產要素提升機制建設,為打造美麗中國奠定穩固基礎。
4? 結束語
我國正在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逐漸實現產權制度、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并重,形成促進農業生產率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隨著現代農業建設進程加快,要正確把控農業發展階段,識別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源頭。在促進動能轉換與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上,提升組織協作能力,編制長遠的生產計劃,并接受新的技術與經驗,利用新技術與新成果,積極培育現代化農民,逐步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竹,馬天,王軼.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作用因素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9(1):42-51.
[2]嚴先鋒,王輝,黃靖.綠色轉型視角下地區農業發展與干預機制研究——基于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21):260-267.
[3]申鵬鵬,許源,張允翔,等.旅游區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及時空探究——以江蘇省三大旅游區為例[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3):85-91.
[4]張琛.江蘇省農業主產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分解研究——以蘇北蘇中32個縣(市)為例[J].新疆農墾經濟,2018(4):47-56,91.
[5]曹明霞,高珊.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基于江蘇省農業面板數據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9):151-154.
[6]李欠男,李谷成,高雪,等.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地區差距及空間收斂性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7):28-36.
[7]江蘇省南京市農業委員會.優化發展環境 提升規范水平 促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南京市農民合作社發展概述[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8(9):11-13.
[8]方福前,張艷麗.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數方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