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復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將知識系統化的過程,是促進學生學習積累和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復習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幫助和指導學生不斷整合學過的古詩,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古詩教學;復習方法;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73-02
引? ? 言
古詩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蘊含數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靈韻之美。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小學生在語文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面對日見增多的古詩感到茫然,很難對古詩進行回憶、再認和提取。時間一長,學生張冠李戴,詞序顛倒,將古詩混淆的情況常有發生。因此,如何有效復習古詩成了畢業班教師最困惑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把自己近幾年在古詩方面復習的心得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科學整合教學,注意融會貫通
在古詩復習中,要想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教師必須將原來分散的古詩科學地整合,融會貫通,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詩內容,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復習時,教師要提綱挈領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基本內容,讓學生清晰地掌握古詩之間的關系,將原本分散的古詩科學地組合起來,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詩內容,增強學生的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之長久地保留在學生的記憶中[1]。
教師可以將一些有共性的古詩詞進行主題整合教學,如詠物詩、思鄉詩、邊塞詩按季節整合或按詩人整合。
例如,《贈汪倫》是一首千古流傳的送別詩,學生耳熟能詳。這首詩語言淺顯,學生一讀就懂。因此,筆者采取“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方式,將新課傳授與鞏固舊知有機整合在一起。整堂課筆者分為如下五個環節。
(1)談話揭題。
(2)簡介李白。在這一環節中,筆者提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的哪些詩?
【設計意圖】回顧李白的生平事跡,帶領學生復習背誦過的古詩,重在復習學過的李白的詩句。
(3)初讀古詩。這一環節中筆者以故事引路法,介紹詩歌背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4)感受詩情。①以猜代講理解“踏歌”;②以精講“千尺”帶出一組運用夸張修辭手法的古詩,如《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夜宿山寺》。
【設計意圖】通過理解“千尺”一詞,既讓學生體會詩歌夸張的特點,又帶領學生鞏固學過的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的古詩,進而使學生感受李白和汪倫二人深厚的情誼。
(5)拓展延伸。筆者將《贈汪倫》當作學習網絡中可以向送別詩發展的點。教學《贈汪倫》后,筆者繼續進行拓展延伸設計。
【設計意圖】將課堂上的內容延伸到課外,課內外相結合,將復習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環節,幫助學生梳理古詩,為進一步學習古詩奠定基礎。
就這樣,在短短的35分鐘內,筆者帶領學生精讀一首《贈汪倫》,帶讀一組送別詩。學習《贈汪倫》后,筆者讓學生學習《送友人》,當學生會吟誦了,可以再讓學生吟誦《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這樣既進行了新課的傳授,又達到課內外知識的整合、新舊知識的整合,做到以舊引新,以舊釋新,以新帶舊,以新比舊,新舊知識互相融通,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網絡,使學生腦中的古詩經梳理、歸納后有序化、條理化,形成有效鏈接,組成知識環。
二、復習形式多樣,激發學生情趣
傳統的古詩復習,死記硬背的復習方法高耕低效,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復習目標與平時的教學目標放在同一個層面,沒有體現復習的綜合性和發展性[2]。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有的包含意味深長的哲理,有的表現清新高雅的情趣,有的抒發純潔真摯的情感,其中有大量膾炙人口、傳誦千古的名句。在平時的說話、作文中,學生運用古詩名句表情達意,不但能使表達的意思更準確,而且語言更簡練、生動,這是學生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語文素質。所以,在復習中,教師要努力創設相關語境,使學生靈活運用詩句,使學生的語言素質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將單一的“講、抄、默”轉變為富有情趣、形式多樣的古詩趣味練習。
(1)“對號入座法”法,即作者、朝代及內容的連線練習。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色進行連線,使學生積累描寫各個季節的古詩詞,學生用直線把詩的作者、題目和詩句的意思恰當地連起來,可以對作者、題目、情感等方面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充分感受詩人以詩表情的獨特方式,即借詩抒情。
(2)趣味填空法,即有關數字、顏色、動物、植物、地點的填空練習。例如,填顏色,__毛浮__水,__掌撥清波;填數字,不知細葉誰裁出,__月春風似剪刀;填植物,離離原上__,一歲一枯榮。
這樣的聯系不但使學生將頭腦中的古詩進行歸類整合,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3)根據情境寫詩句。例如,當我們浪費糧食時,爺爺常常用唐代詩人______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來教導我們。
設計這樣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把精美的古詩名句運用到平時的說話和作文中,使表達語言更加簡練和生動。
此外,筆者設計了詩配畫和詩化文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從背誦的古詩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畫面,或把濃濃的詩情化為生動可感的文章。
這樣的活動和練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引導和啟發,促使學生舉一反三,使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更深刻,把古詩精華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做到化整為零,抓住吟誦的時間
小學生對古詩的積累和運用,需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復習活動來實現。教師可以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誦讀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者利用課前時間按類別背誦古詩,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古詩文活動課,如古詩擂臺賽、漫游古詩王國、古詩積累大比拼等。
結? 語
總之,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在復習古詩時,教師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刀刃上,使復習目標集中而突出,練習內容精當而適度,練習總量應與學生的承受能力相適應,最終使學生通過復習真正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劉美佳.小學古詩詞吟唱教學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徐純音.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葉東河(1982.10—),女,浙江溫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區教壇新秀,溫州市優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