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地理核心素養的落腳點在課堂教學上。課堂上,教師創設合理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知識點用巧妙的問題串聯起來;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規律,學會合作、分享、評價、反思,從而形成發現問題并掌握解決同類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和體驗對于師生雙方而言無疑是教學相長。問題式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和問題的設計。本文以《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為例,對問題式教學進行了實踐和反思。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79-02
引? ? 言
陶行知先生說過:“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學生對校園周圍的環境、家庭環境和自己接觸到的社會現實具有話語權,一提及這些話題,學生便容易被打動、吸引;學生也向往遠方的世界,教師如果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設置問題情境,也會使學生興趣盎然[1]。因此,一堂優秀的問題式教學,開始的問題情境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做實驗、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等形式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課堂,接著通過一個又一個精心設置的問題讓學生豁然開朗。
一、問題式教學與問題的設計
地理教學強調學以致用,關注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給學生“魚”,而且要讓學生學會“漁”,從有“魚”到會“漁”,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同伴的互助和自我的認同。學生在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可能會一籌莫展,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能解決問題,而且能發現問題、生成新的問題,還能鍛煉口才,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經過千辛萬苦,當自己的認知得到同伴和教師的肯定時,學生便能形成自信心,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
設置什么問題、設置幾個問題、問題以什么順序出現,這些都需要教師事先做好預設。問題的提出要緊扣問題情境,教師應讓問題情境成為一條主線,讓問題情境在問題中不斷閃現、若隱若現,以吸引學生持久的注意力;問題的表述要嚴謹,語言力求精練準確,這樣才能不引起歧義和誤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問題的指向要明確,切忌大而空,要能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問題的設置要層層遞進,應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吸引學生不斷掌握新技能。
在問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畫圖、計算、讀材料、審材料,也可以讓學生上臺指圖、板演、講解,還可以讓學生之間討論、辯論,合作做實驗。在問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讓學生學會安靜,讓學生學會安靜地傾聽別人的見解,學會安靜地總結和反思[2]。
二、問題式教學的案例
《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的具體考試要求為:海水表層溫度的分布規律、不同海區海水溫度隨水深的變化規律、海水表層鹽度的分布規律。溫度是物理概念,鹽度類似于濃度,是化學概念。學生厘清現象之間的關系,就提煉出了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對此展開思考:掌握了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和影響因素后,我們可以把它們應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是作為課尾的升華還是作為課堂的導入呢?帶著這些想法和疑惑,筆者開始了磨課的過程,經過不斷推敲,設計出最終的教學過程如下。
導入:教師展示“渤海結冰”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這會對哪些人類活動產生影響?接著問0℃的海水是不是就結冰了?然后,教師告訴學生結冰點跟鹽度有關,并繼續提問:什么是鹽度呢?有同學嘗過海水的味道嗎?最后,教師展示長蘆鹽場的圖片,讓學生體會了解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將有助于人類更好地開發、利用海洋。
探究活動一:海水的溫度。
教師利用教材25頁圖3.3“2月份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等值線分布”,要求學生在圖中畫出170°W經線,并在這條經線上標注5個點,使它們分別位于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緯50°,分別標注為A、B、C、D、E。教師讓學生讀出A、B、C、D、E五點的水溫,并提出以下問題:你發現了什么現象?按此方法再進行判讀,你能推測出什么規律?想一想為什么?
教師利用教材24頁圖3.2“太平洋170°W附近三個觀測站水溫隨深度變化曲線”,要求學生讀出三個觀測站表層的水溫,并按緯度由高到低排序,再讓學生讀出三個觀測站1千米深處的水溫。教師據此提出問題:通過對比,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想一想為什么?接著教師讓學生畫出50°N緯線,在該緯線的大洋東岸和西岸各取一個點,分別標注為F和G,讀出F、G兩點的水溫,據此提出以下問題:你發現了什么現象?按此方法再進行判讀,你能推測出什么規律?想一想為什么?
教師利用教材25頁圖3.34“8月份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等值線分布”,提問:我國渤海2月和8月的水溫分別是多少?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接著教師繼續提問:南、北太平洋表層海水等溫線分布有何不同?為什么?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表格: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探究活動二:海水的鹽度。
教師帶領學生讀PPT上的圖“世界8月海洋表層鹽度分布”,讓學生嘗試概括表層海水鹽度隨緯度的變化規律。教師利用教材26頁圖3.6“海洋表層鹽度隨緯度的變化”及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讓學生結合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思考副熱帶海區的鹽度比赤道附近高的原因。接著,教師讓學生在圖上畫出35°N緯線,并在該緯線的大洋東岸和西岸各取一個點,分別標注為F和G,讓學生讀出F、G的鹽度,據此提問:你能推出測什么規律?想一想為什么?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60°N附近海區的鹽度低于60°S附近海區的鹽度?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表格: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三、本節課的反思
這節課仍存在一些待改進之處,溫度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而鹽度相對比較遙遠,課堂教學效果有待提高。筆者認為,可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放一盆鹽水在室外,讓學生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或降低鹽度。
結? ? 語
教師研究透教材的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表,設置貼近學生生活或知識水平的問題情境,設計有梯度的問題,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鍛煉能力、增強自信,從而讓地理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李宏.淺談問題式教學[J].成功(教育),2009(05):93.
趙生龍,周雪梅.問題式教學下地理高階思維的培養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2):22-23.
作者簡介:楊玲(1981.7—),女,江蘇揚中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常州市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