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葉
【關鍵詞】邊緣區淋巴瘤;診斷;治療;進展;分析
在1998年,霍奇金淋巴瘤協作組提出邊緣區淋巴瘤的概念,這是一種較為罕見、特殊的淋巴瘤,國外研究調查資料顯示,邊緣區淋巴瘤占據成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7%左右,最為常見的是MALT型,占據邊緣區淋巴瘤的70%,SMZL則占據20%,NMZL則占據10%。長期以來MZL發生率比較低,而且臨床上呈隋性過程,好發于老年人群中,國內外對于該疾病的重視程度均較低,因此臨床上對于該腫瘤的研究內容相對較少。為了進一步了解臨床上有關邊緣區淋巴瘤的診療情況,現對不同亞型的邊緣區淋巴瘤進行分析,以下是詳細內容。
MALT是邊緣區淋巴瘤最為常見的一種,占據所有邊緣區淋巴瘤的絕大部分,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目前有關MALT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是有調查研究結果表明MALT淋巴瘤的發生可能與病原體感染、自身免瘦性因素、炎癥慢性刺激、其他原因有關。①病原體感染包括眼部MALT淋巴瘤、胃部和肺部MALT淋巴瘤其中眼部MALT淋巴瘤的發生主要與鸚鵡熱衣原體感染有關,胃部則與幽']螺桿菌感染有關,肺部則與無色桿菌感染有關。②受自身免疫因素影響,主要與甲狀腺疾病有關,其主要包括有:甲狀腺MALT淋巴瘤合并橋本、腮腺MALT淋巴瘤等。③慢性炎癥主要與眼部、肺部、胃部以及腸道炎癥反應有關。其他因素主要與發生在結外器官,以胃部器官發生率最高,非胃部的MALT淋巴瘤主要發生眼睛、肺部、甲狀腺等部位目。
研究認為,在MALT淋巴瘤發病過程中,慢性抗原刺激與特定基因占據重要地位,但是疾病惡變的原因并非某一種單一因素所致,MALT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兩者之間相互作用有關。且MALT淋巴瘤主要發生在結節的外部,這種情況就使得疾病容易被檢出,但是由于疾病早期病變不明顯或者局限在小部位,導致可能出現漏診等情況,因此需要采用手術治療或者放射治療等局部治療方法進行干預,只有少部分晚期MALT淋巴瘤可以采取系統性治療方式。
NMZL來源于邊緣區淋巴癌,臨床上大多侵犯到淋巴結,而不會累及到結外器官,NMZL在邊緣區淋巴瘤中發病率較低,但是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經處于中晚期,主要表現出全身淺表、胸腹部淋巴結腫大,研究表明有部分淋巴結邊緣區淋巴瘤患者會累及骨髓,少部分患者單克隆IgM呈上升趨勢,大約有15%的患者發生大細胞轉化,,而且預后康復效果極差。近年來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高通量測序提示存在分子病變以及STAT3等信號通路存在異常,這可能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存在一定關系。關于NMZL的治療尚且并未出現有效針對性手段,主要是參照其他惰性淋巴瘤,具體的治療手段:要確定患者是否是因為HBV、HCV等病毒引起,通過局部放療、單藥利妥單抗治療早期局限性病灶;對于晚期沒有治療指征的患者則可以需要進行觀望,可以采取系統性治療或者聯合免疫化療等。
SMZL主要是發生在次級淋巴濾泡邊緣區的記憶B淋巴細胞,其為一種非常少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而少部分的此類患者也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該疾病的臨床表現、預后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大部分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在8~10年左右,但是大多數患者會出現大細胞轉化,因此預后康復效果不佳。而且SMZL的形態的的與CDS-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較為相似,因此容易發生誤診漏診等情況。SMZL多累及到脾臟和脾門淋巴結,很多SMZL在確診以后已經侵犯到骨髓,大約只有1/3肝臟累及,而且外周淋巴結并不會累及。在臨床中發現,SMZL對骨髓和肝臟的累及率較高,且大部分患者在診斷時已經是晚期患者。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發病過程癥狀不明顯,且很少有LDH升高情況,也較少出B癥狀。但是利用實驗室檢查能夠觀察到血涂片結果,出現絨毛淋巴細胞等情況,部分患者還伴有血細胞減少和單克隆球蛋白發生,可以綜合臨床癥狀進行進—步診斷。
且大量臨床病例隨訪結果也得出,SMZL臨床表現有特異性,這可能與患者的腫瘤、負荷、體能狀態存在一定關系。診斷SMZL的金標準是脾臟病理學檢查,但是該疾病往往缺乏其他特異性診斷標準,而且大部分患者不會接受脾臟手術檢查,因此對于SMZL的診斷存在較大的困難性。但是在2008年,有學者提出了SMZL診斷低標準,并且得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取得較為理想的診斷效果。
對于SMZL的治療,有研究顯示使用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方案進行治療能夠控制患者淋巴瘤,對于有癥狀的SMZL患者推薦的一線治療方案是單藥利妥昔單抗或脾臟切除術。
總之,邊緣區淋巴瘤不僅會發生在淋巴結和脾臟等淋巴結較多組織,還會發生在眼部、肺部、唾液腺、甲狀腺等部位。想要正確的認識MZL也應該從這些受累部位提高重視。到目前為止,胃部MALT是病因、發病機制最為清除的類型,已經被證實胃部MALT的發生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具有直接關系。而其他發病原因雖未明確,但是也主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有關。
目前隨著研究不斷的深入,已經證實各類型邊緣區淋巴瘤的發病機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絕大多數的邊緣區淋巴瘤與MALT1或者bc1-10激活NF-KB途徑有較大關系,另外,I-IP持續性刺激也與NK-KB途徑有關。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腫瘤生物學、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等方面,邊緣區淋巴瘤,都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而且對于不同的亞型需要采取不同的診療方案。大部分的邊緣區淋巴瘤屬于惰性淋巴瘤,對于一線臨床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往往預后康復效果較高,而且患者的生存期比較長。但是對于復發難治的惰性淋巴瘤則需要考慮采取二線治療手段,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