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攝影的出現不僅能夠提高全民的攝影水平,更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素養。本文將對提高群眾文化攝影的社會時尚引導力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群眾文化 攝影 社會時尚引導力
社會環境的變化使攝影技術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被廣泛接觸和使用,不再局限于少數人的圈子。群眾攝影不僅能夠培養人民群眾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感知,還推進了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多樣化發展。縣文化館是本縣當地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場所,筆者在縣文化館從事多年攝影工作,不僅記錄了縣文化館文化宣傳教育和文娛生活的點滴,還在本縣推廣攝影知識,極力將攝影普及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1]本文結合多年來的攝影工作經驗,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對群眾文化攝影的社會時尚引導力的提升進行探討。
一、攝影的藝術特點
攝影作為一門生活藝術,靈感來源于生活,成果服務于生活。以人像攝影為例,拍攝對象的年齡、性格、職業、閱歷等都會在鏡頭面前有所表現,如果能把握和處理好拍攝對象真實情感流露的瞬間并進一步深化,就會創作出體現生活美感的藝術作品。攝影作品中融入生活元素比單純某一物體的靜態畫面更能將人引入美妙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現象看似平常,卻能將事態的本質反映出來。[2]如果攝影者缺乏感知力和洞察力,就很難通過事物表面看到本質,其攝影作品就不具有能夠引起人們產生共鳴的深層次的情感表達。
(一)動人的瞬間
在拍攝外景的過程中,旭日東升、云卷云舒、潮汐起伏等都是十分難得的動人的瞬間;在拍攝人物的過程中,拍攝對象變化動作時,與拍攝主題符合的神態也是難能可貴的瞬間。若想攝影作品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就需要發現并把握這些美好的瞬間,攝影作者將自身真實的情感通過這些瞬間動作進行表達,而觀眾也能在觀賞攝影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攝影人的這種情感,從而產生心靈上的感應。
(二)巧妙的光影
光是創造宇宙萬物立體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光,人類的眼睛才能看到萬物的形與色。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拍攝,不同的光線會對拍攝物體產生不同形狀大小和柔硬的視覺感,因此,光又起到了塑造整體作品氛圍和傳達情感的作用。在室內拍攝可以使用“復燈打光法”;在室外拍攝可以注意直射光和散射光的應用,通過對光影的控制來調整影像與光影之間的關系和變化,產生與人體共鳴的美感。
(三)鮮明的主題
主題是攝影作品的靈魂,具有鮮明的主題是所有優秀攝影作品的共同點,攝影作者在創作之前需要將“溫馨和睦的鄰里關系”“碩果累累的豐收季節”等小主題或“自然界的奇妙莫測”“生命的堅強偉大”等大主題選定并把握好,在拍攝和選片的過程中需要保持中心思想的統一,也可在大主題的基礎上使用小題材進行表現,這種表現方式通常更加需要攝影作者具有深厚的感知力和把控力。
二、攝影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現代攝影不再是對自然事物進行客觀反映的再現,而是將拍攝作者創造性的思想及感情包含在攝影作品中。因此,攝影作品的創作需要作者對日常生活情感的表現和體驗加深,對作品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提升,使群眾的日常生活出現在攝影藝術當中。[3]攝影藝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融合促使作者對傳統攝影方法進行創新和拓展,使群眾的攝影藝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將生活元素融合到攝影中,可以將拍攝地點開設在旅游度假區、鄉村、名川大山以及歷史古跡等,以當地群眾為主角,深入當地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中去,與當地群眾多接觸、多了解,從而使自身的攝影作品走進生活,在作品中體現生活本質,進一步創作出被群眾喜愛且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4]
攝影作者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需要與被拍攝的事物盡可能地靠近,親近其思想情感,貼近其日常生活;群眾攝影只有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從生活本身中汲取養分,才能被群眾所接受并且受到歡迎。在深入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作者要對事物的發展進程仔細觀察,把握好整體節奏感和韻律感,對畫面景象進行調控,使其具有柳暗花明、引人入勝的效果,營造并把控攝影作品整體基調和情感氛圍,使其更具感染力。對于攝影作者來說,攝影藝術最重要的題材源自點滴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接觸到的人,在對這些人和事物拍攝的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其最平常的狀態,還要將有趣的場景和故事進行引入并深入挖掘。
三、結語
群眾攝影的發展及推廣不僅需要了解群眾攝影的藝術特點,更需要其深入體驗生活,使攝影作品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能夠充分體現攝影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攝影愛好者應該深入生活,從各個角度、不同方位觀察生活,將群眾或日常生活作為拍攝主題,使攝影作品與當今時代發展要求相結合,進一步提升社會時尚引導力。
參考文獻:
[1]林頌.關于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性[J].中國民族博覽,2018(09).
[2]許琳.小議攝影藝術與群眾文化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8(05).
[3]劉楠.淺談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開展路徑[J].才智,2017(03).
[4]聞進.群眾文化中推廣提高攝影藝術的策略和方法[J].大眾文藝,2016(11).
(作者簡介:黃壽萬,男,大專,浙江省蒼南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文攝影)(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