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秋燕
[摘 ? ? ? ? ? 要]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通過構建班級課程微博平臺進行《管理學基礎》的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研究結果表明:借助微博平臺開展的移動碎片化學習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積極性的教學優勢,但在具體實施環節要保障好基本軟硬件交互環境,設計好課程內容和微博銜接,注重教師正確引導、激勵。
[關 ? ?鍵 ? 詞] ?課程微博;《管理學基礎》;教學實踐;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91-03
伴隨“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斷推進移動設備終端、互聯網技術滲入課堂。由此借助微博平臺開展教學實踐改革,逐漸成為近年來高校教師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
作為培養學生管理思維的引導性課程《管理學基礎》,理論性強,課程枯燥,其課程開設多在大一第一、二學期,授課對象是大一新生,學生由于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抽象、難懂,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鑒于授課對象的學情分析,《管理學基礎》課程可以切入教育信息化改革視角,在傳統教學方式上嘗試建立體驗式、參與式的課程微博移動學習平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一、《管理學基礎》課程微博教學改革項目研究設計
(一)研究時間、對象
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實驗對象為本校工商管理學院所有開設《管理學基礎》平臺課程的班級。
(二)教材選用
課程為《管理學基礎》,教材使用高等職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新形態一體化規劃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單鳳儒主編的《管理學基礎》(第六版)。
(三)教師
參與本次課程改革的教師是本校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團隊老師,本門課程教學平均教齡5年。
(四)創建班級課程微博
主講教師在前期準備環節創建班級微博,并擁有管理員的權限,可以隨時將管理學課程相關各類文檔、視頻資源信息通過微博上傳供學生瀏覽交流,學生必須實名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私信教師做深一步的探討。
(五)研究數據收集
在課程實踐開展的學期中,主講教師通過對學生發布基于微博的移動碎片化學習教學效果問卷,通過問卷星收集統計數據,借助Excel統計軟件進行后續統計分析。
二、《管理學基礎》課程微博教學前測調查問卷分析
前測問卷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本校管理類相關專業學生是否具備開展本研究所必需的硬件條件,即參與學生的手機上網、微博開通、微博技術的掌握熟練程度等。本次前測發放問卷700份,回收690份,回收率為98.6%,根據答題時間初步篩選問卷,其中有效問卷690份,有效率100%,并且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問卷的部分結果如表1所示。
(一)關于開展微博移動教學的硬件條件調查
表1 開展課程微博教學的硬件條件調查
■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參與調查學生的智能手機2G以上流量開通率是90.14%,有1/3以上學生每天使用手機上網時間超過5小時,38%以上學生至少上網3小時以上,92.46%的學生開通了微博賬號,這就為項目組開展基于微博的移動碎片化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參與調查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學生都了解微博,只不過對它的使用熟練程度因人而異,57%以上的學生對其使用掌握程度一般,能熟練操作各項功能的占到四分之一多,僅有17%左右的學生不太熟練。由此,項目組開展課程微博改革的硬件條件是可以滿足的。
(二)關于開展微博移動教學的軟件條件調查
■
手機功能使用情況分析
由上圖可知,在正式開展課程改革實驗前,學生對智能手機基本功能的使用還是比較熟悉的,其中使用手機聊天交流占比最高,為90.58%,其次,瀏覽網頁達到56.96%,說明大家平時交流互動已經離不開智能手機,同時對手機瀏覽網頁操作已經非常老練。另外,在利用智能手機中的軟件學習和讀寫微博的調查比例也達到50.58%和43.62%,說明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學生利用智能設備軟件進行數字化、移動化學習的意識已經逐漸培養起來,這些都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軟件環境支持。
三、《管理學基礎》課程微博教學實踐應用
(一)利用微博進行課前導入
借助班級微博平臺,教師每次上課之前都會發布本次課堂導論、引導視頻、教學目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前預習該節知識點,并聯系生活中或身邊管理現象發表微博帖子,展開討論交流,實現課堂理論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動手動腦能力。比如,在“編制計劃”任務學習之前,教師先通過微博平臺,讓學生先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學期學習計劃,之后再結合課堂點評,歸納引出本任務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通過借助移動學習平臺碎片化學習,學生可以把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堂中,帶著問題聽教師講,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
(二)利用微博進行教學項目主題討論
管理學課程微博開通后,充分整合銜接了學生的課余碎片化時間與第一課堂45分鐘,課程在不特別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虛擬延伸至課外,同時更好地促進了課后知識的鞏固和消化,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考核手段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及時參與到課程主題討論中,逐步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