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國保 何燕芬
摘 要:合作學習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小組閱讀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夠增強對作品情感的理解,進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就實踐教學效率來看,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教育;語文閱讀教學;具體應用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使得閱讀教學逐漸的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教學工作者也在積極的探索高效教學的方式。合作學習方法的運用,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以及探究能力,有著推動作用,具有應用價值。
一、合作學習概念
合作學習其實可以理解為互助性學習,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成立合作學習小組,組織學生共同參與到閱讀學習活動中來,能夠有助于激發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意識,提高教學效率。不過值得反思的是如何高效的運用,因為閱讀教學課時有限,加之缺乏教學素材,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法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法,具有以下優勢:
(1)加強教學互動。基于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加強學生們之間的合作,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及時解決學習問題。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答,在閱讀教學中若采取傳統的示范閱讀與講解閱讀法,教師直接幫助學生解答問題,使得學生養成依賴性,缺乏自主探究作品情感的意識,難以深入的感悟與學習,而合作學習模式,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有助于學生及時解決閱讀理解問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進而提高閱讀效率。
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法的應用途徑
1.合理劃分合作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需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再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在進行分組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的劃分,要確保每個小組內均有一位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以幫帶其他學生學習,這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有著全面的了解,能夠發掘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優勢,讓學生的閱讀長處得以發揮。教師在進行劃分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教學課堂秩序管理問題,可以采取就進原則,將學生劃分為各學習小組,因為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小組即時討論,若小組學生較為分散,將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組織課堂秩序方面,對此采取就近劃分法,有著積極的作用,不過教師需要做好考評,確保能夠發揮互助性作用。
2.組織合作學習活動
教學工作者要明確新時期下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即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教授學生閱讀技巧,使其能夠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進而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對此教學工作者需要積極的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切不可過于追求教學進度,帶領學生完成無效閱讀,應該重視采取合作學習教學法,組織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去,調動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意識,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習慣與積累語文閱讀基礎的重要階段,只有學生真正的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夠為學生提供閱讀動力,使其不斷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來,因此教師需要積極的探索合作學習活動,譬如:在學習《木偶奇遇記》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木偶奇遇記動畫視頻,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引導讓學跟著故事片情節,來切身反思自己是否是個懂禮貌、愛學習的孩子,是否自己也像匹諾曹一樣只愛玩而不愛學習,觀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在此閱讀文章內容,組織小組學生來回答閱讀問題,設置比賽形式,給予相應的獎勵,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設置11道問答題,1道開放題,如此讓學生既能夠掌握閱讀學習的基礎內容,再利用開放題來引導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以實現高效閱讀。
3.加強課外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中若想實現素質教學,還需要做好課外閱讀教學工作。課外閱讀學習是學生獲得更多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課外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比重應該是7:3,教師應該重視課外閱讀教學,充分的發揮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作用,組織學生組成課下閱讀小組,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隊員,以此確保學生能夠具有閱讀興趣,同時能夠增進小伙伴之間的情感,教師可以做好學生閱讀興趣調查工作,為學生推薦讀本,并且做好課外閱讀檢驗工作,讓學生定期分享閱讀感受,選擇自己最近閱讀的作品,并且分析作品的內容,以小組發言的形式,派出代表來分享閱讀感受。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加強和家長的合作,讓學生和家長組成閱讀小組,課外閱讀教學需要家長的協助,而合作學習中家長的參與,有著積極的作用,既能夠增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夠確保閱讀效率。
四、結語
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既可以是學生之間合作,也可以是學生與教師之間合作,也可以是家長和學生之間的合作,為了能夠高效的完成語文閱讀教學,還需要教師和家長之間加強合作。
參考文獻
[1]范朝華.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01):117-118.
[2]丁利濤.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