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中有大量的探究實驗,但是很多學校的教具和實驗器材無法滿足教學需求。自制教具尤為重要,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效果;增強演示效果,提高課堂效率;化抽象為直觀,突破教學難點。本人結合自己的一線教學經驗和不斷地研究,談談自制教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自制教具;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探究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課程,課程中大量的探究實驗,要求學校要有與之配套的教學儀器和教具,但是,許多學校的教具無論是質量還是種類都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后的教學需要。因此,要趕上課改的步伐,把探究學習落到實處,自制教具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可以說是一項勢在必行的任務。
一、 豐富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效果
大量的科學探究需要足夠的教具和實驗器材,但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實驗室里原有的一些教具或儀器,由于各種原因,演示或實驗效果不夠理想,或者實驗室根本找不到所需的教具,為了豐富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通過自制教具或者對實驗器材進行改進創新來改變教具不能滿足新改革教學需要的現狀。如: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降水量的測量》,本課要求學生要學會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實驗室提供的降雨裝置是:噴壺。上過本課的教師會發現,用噴壺模擬降雨存在很多不足,如:①噴壺嘴很小,無法保證雨量器全部在雨區范圍內;②無法控制雨區范圍,容易灑得到處都是;③用噴壺模擬降雨無法控制雨量大小,學生的實驗數據單一。發現了這些不足后,經過不斷的觀察和研究,我利用淋浴用的花灑、鐵架臺、減掉底部的飲料瓶、水槽、開關等實驗材料自制了一個能夠控制雨量大小的降雨器,并且在開關上方設置了三個檔位,分別表示小雨、中雨、大雨,學生只要把開關旋轉到相應的檔位上就能模擬相應等級的雨量,克服了噴壺無法控制雨量大小的難題。課堂中,我讓學生用噴壺模擬降雨時,由于噴壺出水量很大,大概5秒鐘的時間就把一個高15cm的雨量器裝滿了,學生體驗下雨的時間非常的短,而且,全班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數據非常單一。于是我讓學生改用自制的教具來模擬降雨時,由于自制教具可以通過調節開關來控制雨量的大小,所以,每組得到的數據都不同,有小雨、中雨、大雨等各種等級的雨,實驗效果很好,數據也非常豐富。經過多次的實驗,效果都非常好,于是,我利用課余時間,做了20個模擬降雨器,放在儀器室,供學生使用。
當我把自制降雨器帶進課堂的那一刻,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興奮的眼神,讓我明白自制教具的重要性,同樣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具,得到的教學效果完全不同。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勇于探究實踐,敢于自制教具,就能實現豐富教學儀器及教具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二、 增強演示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不斷增長,各校的教學儀器也日趨完善,但適時地使用一些生活中易得到、學生熟悉的材料進行實驗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實驗中所使用的材料越簡單,學生越熟悉,就越容易獲得實驗結果。在一次小學科學評優課上,觀摩了兩位青年教師執教《食物的旅行》這一課,兩位老師使用的教具不同,效果也決然不同。A老師在講解到小腸這一器官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人體內部結構圖,并指著圖中小腸部位告訴學生:“這個部位是小腸,它盤繞在我們的肚子里,約有5~6米長”。學生聽完,一片愕然,他們不相信小小的肚子里居然裝著5~6米長的小腸,望著似懂非懂的學生,A老師盡力地解釋著,但僅憑蒼白的語言,效果甚微。B老師則是制作了一塊印有人體內部結構圖的圍裙,在講解到該環節的知識點時,直接把圍裙穿上,此刻的教師,就像是一個行走的模型,非常形象,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帶動起來了,在講解到小腸時,該老師先是告訴學生小腸有5~6米長,學生似信非信,這時,只見B老師,從圍裙上取下一圈盤繞著的小水管,他告訴學生這就是在我們肚子里的小腸,打開來很長,有5~6米,說完就緩緩地打開了,學生看完恍然大悟。B老師適時地利用了生活中的水管進行教學,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 化抽象為直觀,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他們獲得的大多數知識是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而成的。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知識點都很抽象,特別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宇宙》這一單元的內容,如果沒有借助一些教具很難突破重難點,像《證明地球在自轉》這一課,雖然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是感覺不到地球是動的,什么可以證明地球在動呢?
教科版的課本介紹了傅科擺實驗并告訴我們“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傅科擺有什么特別之處?傅科擺為什么能證明地球在自轉?”僅憑一幅插圖和一段文字描述,非常的抽象,學生無法理解,所以本課講解起來非常的費力。為了化抽象為直觀,我做了一個教具,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具明白為什么傅科擺能證明地球自轉。我用地球儀、一條繩子、三根小棍、一個圓形小鐵球只做了一個教具,將繩子、小棍、小鐵球制成一個擺,再把擺裝在地球儀北極上,根據擺具有保持方向不變的原理,轉動地球儀,擺繩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讓學生觀察完這一現象,再結合傅科擺實驗,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本課通過自制教具化抽象為直觀,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提高了教學效果。
教師自制教具的過程,就是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誕生,意味著創新實用的教學方法的誕生。很多教學儀器和教具無法替代我們師生自制的教具,只要我們從實驗教學本質出發,用心去發現,努力研究,一定能制作出一些實用且適用新課改的教學儀器和教具,以彌補現有實驗儀器的不足,豐富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效果;增強演示效果,提高課堂效率;化抽象為直觀,突破教學難點,使小學科學課程改革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鐘冬娣.淺談自制教具的功能與制作[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0(4).
[2]王傳洲,姚秀君,張繼桓.自制教具在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5).
[3]劉東坡,劉素杰.淺談如何利用自制教具推進實驗教學工作[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4).
作者簡介:
陳麗妹,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龍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