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國之間文化融合越來越密切,同時帶來的是各國人才競爭愈發激烈。教育關系到未來發展,培養優秀人才是推動一個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中學語文課程培養是人才文化素養以及品格培養,語文課程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為將來自身發展提供幫助。因此中學語文階段課程培養極其重要,是國家教育改革促進學生發展基本要求。本文針對目前中學語文教學素質不足情況,以此為基礎提出淺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舉措。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語文素養;策略
學生進入中學階段,思維意識逐漸形成,中學階段強化語文素養培養非常關鍵,為學生今后發展提供很多幫助。語文較比其他學科有一定差異,它不具有學科方向性,但可以培養品格及素養,對學生建立人生觀、價值觀有極大推動作用。中學階段安排教學內容很豐富,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書寫和漢字認知能力、文章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綜合以上方面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成為一名有素養的新青年。
一、 語文素養基本分析
中學階段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不是單一方面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包括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品德修養、個性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綜合內容。語文素養體現在一個人思想品質方面較突出,同時語文教學在培養過程中具有較強綜合性,語文素養更多體現在能力以及行為方式方面,語文素養培養應從多個角度開展,輔助學生提高語言積累、語文知識積累等,這樣才能滿足新時代人才要求。
二、 目前中學教學語文素養不足原因
(一) 教師不重視語文素養培養
語文是我國文化教育重點學科,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諸多文學思想及人生哲學。日常生活中語文應用最多,與人交流談吐就用到語文,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某些教師并不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單純把語文當作一門考試學科,只注重語文讀寫,忽略語文學科知識所給學生帶來的素養熏陶以及人生思想熏陶,不注重語文帶給學生情操方面的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也無法得到提高。
(二) 教師忽略教學重心
我國原有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主體,學生處在被動學習位置。進入中學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自制力,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約束力。某些中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遵循以往教學模式,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缺乏感受和體會的過程,學習效果普遍不理想,對學生也形成了一定壓力。灌輸教學模式,學生缺少直觀體會,對語文學習也難以形成興趣,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習內容難以理解,難以真正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
(三) 教師缺乏與學生家長溝通
學生在學校上課時間有限,學習內容也有限,學校教育需要與學生家長進行配合。目前部分學生家長重心在自身工作中,難以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學習,學生在沒有成年之前都需要家長陪伴以及有效溝通。教師要多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中學習情況,并告知家長學生在學校整體表現,促進教師與家長共同了解學生發展動向,制定適合的學習方案。語文素養是一種長期培養熏陶而形成的表現形式,所以教師應當與學生家長共同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好品格及文化素養。
三、 培養中學階段學生語文素養的措施
(一) 加強學生語言文字培養
語文學科帶給學生思想上熏陶力度較大,在學習語文知識基礎上,還可以培養自身情操。語文素質表現形式是由聽、說、讀、寫體現,詞匯學習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詞匯所蘊含內容是豐富的,可以帶有某種情感,據此,語文教學安排中一定要注重詞語理解方面的培養。語文教學要綜合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通過感受語文學科魅力建立興趣,同時起到培養語文素養目的。
(二) 語文教學深挖內涵
好文章可以帶領學生提升語言審美能力以及鍛煉自身寫作能力,多讀多看,學生自然而然就可以學到精髓。語文課本中內容是教育部專家經過研究所選取,其內在價值巨大,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應帶領學生深挖課程內涵,探究其內在思想,給學生一個發揮自己的平臺,語文課堂要讓學生暢談自己感受,鍛煉學生思考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推動學生主動思考。
(三) 減少學生壓力
我國人口基數大,同齡階段學生人數眾多,競爭壓力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嚴重,以往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極大的作業壓力。因此,學生在學習階段應關注思考方式、創造力方面的培養,如果每天的時間都用在寫作業上,就一定程度地磨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磨滅了學生創新欲望,學生就沒有精力去培養自己語文素養。語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在語文素養氛圍濃郁環境長期地接受熏陶,學生自身也要有思考以及總結探究的時間。教師需要適當減少學生作業方面壓力,以便孩子可以深入探尋文學當中所蘊含思考方式的教育指引,推動學生建立積極向上行為習慣、思考方式。
(四) 語文課堂注重培養心理素質、良好學習習慣
新時代人才掌握多方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在現今社會發展中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在授課中應注重心理素質建設教育,通過課文所涉及人物突出講解其身上所展現的品格,輔助延伸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建設,傳授學生面對學習生活中挫折以及困惑該如何積極面對。當今學生承受挫折能力極度缺乏,教師應當幫助學生以課文中實際人物為榜樣建立堅韌、不輕言放棄的心理素質。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個體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努力按計劃執行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提高成績。
四、 結語
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中什么是學生要學習并且有用的知識,找到正確方法,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提高成績。在進行語文授課中,激發學生創新及獨立思考興趣,給予學生在思考見解上的鼓勵,激發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興趣,教師對學生優秀表現應當給予認可。語文教學沒有盡頭,同時沒有限制,是在文字當中尋求積極樂觀,尋找美好。好行為習慣、綜合素養、思想品質,對于學生今后有極大的幫助,教師應當注重學生以上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成為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兆勛.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427.
[2]蔡顏.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8):194-195.
[3]盧彥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語感及語文素養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2(33):189.
[4]周宥佟.談中學語文教學對人文素養的培養[J].西安社會科學,2011,29(03):119-120.
作者簡介:
王琳琳,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李釗莊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