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注重能力考查,誰掌握了命題規律,把握了命題熱點,誰就能在余下來的時間里占得先機,在考場上穩定發揮,甚至超常發揮。高三二輪復習課大致有兩種即知識專題、熱點專題。
關鍵詞:知識專題;熱點專題;復習
高三二輪復習階段,是高考沖刺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再拼努力的程度,要拼對高考規律的把握程度,拼對知識點的熟練的調度能力。誰掌握了命題規律,把握了命題熱點,誰就能在余下來的時間里占得先機,在考場上穩定發揮,甚至超常發揮。高三二輪復習課大致有兩種即知識專題、熱點專題。這兩種課該怎么上?
一、 知識專題
在二輪復習期間構建適合學生需要的專題復習體系,始終是提高政治高考備考效果最為有效的復習方法。第二輪復習其實是在第一輪夯實基礎,形成知識的“點”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線和面”的綜合提高階段。但在實踐當中我們發現,一些老師在二輪復習陷入了誤區,要么和第一輪簡單重復,要么就是沒完沒了地做題講題,然后學生倉促走進高考考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政治高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已基本成型。因此,高三政治第二輪復習必須提高學生分析、綜合與生成的能力,根據多年的高三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構建有價值的專題體系應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一) 重視知識性結構體系圖表法知識梳理
運用圖表法建構知識體系,使理論性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它便于總攬教材內容,從整體上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識點。其主要功能是不僅能使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更牢固扎實深刻,而且有助于增強理解、分析、判斷和綜合能力。對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作出整體的系統的反映,通常是以單元來梳理或者是圍繞一個中心問題或一條基本線索來梳理。在知識整理中,要系統掌握每個單元內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單元知識建構不僅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把握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把有關知識的內在聯系直觀地、形象地、簡明扼要地反映出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密性和整體性。例如,對于哲學常識部分的復習,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四個方面來把握。第一單元主要是哲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第二單元單元標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本單元有三課,第四課、第五課主要講辯證的唯物論:第六課講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三單元是辯證法,第7,8,9,10課分別講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和創新意識。第四單元是歷史唯物主義。每個知識點,必須弄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要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根據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打破章節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二) 圍繞一個“知識模塊”講
復習中要圍繞一個知識專題,叫學生進行模塊整合,弄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結構,達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否則,即使知識點背得再熟,在解答具體問題的時候,由于信息庫的知識點仍處于零亂狀態,沒有連成線,還是容易因某些疏漏而造成遺憾。
如講經濟生活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知識專題,模塊內整合涉及的內容主要有:(1)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與公平;(3)財政與稅收;與《政治生活》模塊滲透的內容有:(1)政府的職能: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的職能;(2)政府的性質、宗旨、原則;(3)黨的性質、宗旨、地位、指導思想(4)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與《文化生活》模塊滲透的內容有:文化與經濟政治關系;與《生活與哲學》模塊滲透的內容有:(1)矛盾特殊性與普遍性辯證關系原理;(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3)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分析在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中,按勞分配是主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保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
(三) 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引導復習突出重點
針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運用能力較弱、與高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的實際,教師在復習中要深化知識教學,加強知識與知識、知識與時事的整合滲透,促進學生提高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水平,提高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針對考生知識掌握僵化、遷移能力薄弱、即時學習能力較低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引入新概念、尋找新角度,提高學生信息提取能力、根據新情境和新問題精準審題與答題能力,突出知識遷移應用能力、新知學習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實際情境中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對高考題型要求不太熟悉、答題容易偏離設問方向的情況,教師在復習過程中加強題型與設問專題教學,講清各種題型與設問的答題要求與基本思路,促進考生學會抓住“題眼”精準審題,學會構建答題思路、增強表述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進行精準答題,掌握答題過程中必需的學科思維方法。
二、 熱點專題
這是二輪復習的核心和靈魂。在進行熱點復習時,老師首先要精心選取熱點材料,做好時事、政策的搜集工作,解讀社會熱點,具體包括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突出黨的領導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重反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發展大勢,提高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與中國關聯度比較高的時事問題。一旦確定時政主題,讓學生先了解熱點的全貌,把握國內外時事熱點的來龍去脈。然后營造問題情境,讓學生討論交流,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哲學、文化等不同模塊尋求解決問題的依據,培養讓生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解讀、整合能力。比如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經濟生活角度看:①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節農村經濟結構,實現農業現代化。③政府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振興鄉村堅持共同富裕原則。從政治生活角度看:①這是政府積極正確履行職能、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的體現。②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執政方式等。 ③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
作者簡介:
賴武,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永定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