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往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當前教育教學要求,而微課程模式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并為枯燥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而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通過微課程的應用,更好地激發了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提高歷史成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創造了有力的條件。基于此,本文章對如何將微課程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當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程;高中歷史教學;應用
一、 引言
伴隨著教學體制的改革進一步促進了高中歷史教學信息化水平,而微課程的創新,進一步滿足了學生個性化教學需求,不斷地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二、 整合課堂,導入課程
高中歷史教學當中,需明確教學目標,并加強課程導入環節創新研究,在此過程中,可通過微課程模式導入新課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為后續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并更好地投入到新課程的學習當中。例如:對“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孔廟、孔府以及孔林等通過圖片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并通過音頻進行講解,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儒家思想,對歷史的學習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三、 突出重點,注意細節
歷史思維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關鍵,在歷史教學當中需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加重視課本重點知識,關注歷史細節,更好地提高學生歷史知識點理解。例如:對“戊戌變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材當中對于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包括眾多方面,但重點強調“領導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這一本質因素。其中,變法失敗外因與教材講解兩派實力斗爭存在聯系,大多數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到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在于封建頑固勢力的殘害,但若依托于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夠發現原因并非如此簡單,通過辯證唯物主義角度探討,能夠發現教材當中并未提及變法失敗內因,而歷史現象最為根本的即為內因。所以,在教學當中教師需知道學生尊重相關觀點前提下,通過多視角、多維度分析材料,客觀分析歷史。通過思維模式的培養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歷史重點內容的理解,更加重視歷史細節,提高綜合實力。
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突破了傳統課時教學的制約,能夠在不同時空幫助學生自由地學習,并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對“甲午中日戰爭”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將戰敗原因、《馬關條約》內容給予講解,并通過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完成微視頻觀看,從而回答老師所提問題,如《馬關條約》與其他條約存在變化,對中國權益具有什么影響等,通過帶著問題觀看微視頻,并對教師所提問題進行解決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五、 提升復習效率
由于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學生之間理解能力、學習狀況各有不同,對知識點的掌握效率亦存在差異,基礎能力較高的同學能夠快速地理解歷史知識點,并在復習時能夠提高復習效率,而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相對較弱,不利于所有學生歷史知識的全面提升。而微課程的應用,能夠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通過多媒體設備完成歷史知識教學,將內容豐富,突出教學重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結論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與影響。同時,利用微課程能夠對歷史知識給予高效的復習,提高歷史教學效果。因微課程短小精悍,能夠將課堂內容進行精簡,從而更好地讓學生掌握知識。例如:對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唐太宗進行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相關背景紀錄片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展現,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唐太宗功過。唐太宗作為盛世大唐奠基人,經歷了眾多事件,不管是玄武門之變亦或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均能夠通過影視片段來講述復習,提高學生復習效率。又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章節與后續羅斯福頒布新政拯救這一次經濟危機,利用紀錄片能夠加深學生知識點理解,在復習時將知識點重點圈出,梳理時間線,同時幫助學生針對相關內容進行一個系統性的評價練習,思考羅斯福新政對于當時有什么積極作用,又對后世打下了什么樣的基礎,將歷史事件融會貫通,構建起一個穩固的復習結構。
六、 結束語
微課程具有簡短、精練、方便的特點,對于日常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輔助作用。高中歷史老師應學會與時俱進,正確認識微課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培養創新意識,將微課程有效地融入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打造高效率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天平.高中歷史教學“微課程”設計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119-120.
[2]古振山.“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3]孫科.微課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6(32):88.
[4]索南措.微課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165.
作者簡介:
黃永,吉林省梅河口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