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版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5個核心素養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自身做起,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時要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認識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開發的重要性,具有“綠色化學”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能深刻地理解化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課程標準中對社會責任這一素養又進一步劃分出4級水平,初級水平是培養學生主動關心與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形成與環境和諧共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中級水平是讓學生具有“綠色化學”觀念,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節約成本,循環利用保護環境等觀念;高級水平要求學生能依據“綠色化學”思想和科學倫理對某個化學過程進行分析,權衡利弊,作出合理的決策。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要如何具體實施來實現核心素養所要求的目標是每個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教師所要思考并付諸實踐的。這兩年我們學校化學組老師將基于核心素養的環境教育作為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結合我們的研究和初步實踐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經驗總結如下:
關鍵詞:核心素養;化學;環境教育
一、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高中化學知識中有很多內容涉及環境問題,要想在課堂中進行環境教育老師備課時要做好充分準備,平時要密切關注社會熱點,熟練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環境知識,在課堂上融會貫通,巧妙地創設既與環境相關又能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情境。
例如,講鈉、鎂等活潑金屬的性質時可以用2015年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作為事例,這是由危險化學品儲存不當引起的火災,而后又因為不明起火物質的性質導致消防員用水救火時又出現多次爆炸,造成嚴重的消防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由此事故向學生介紹危險化學品的存放和使用都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若出意外也有相應的防化設施進行處理,并不是一切的火災都可以用水滅火的。
化學物質是把雙刃劍,它可以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同時它也可能會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化肥和農藥的發明極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解決了地球上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但化肥和農藥的爛施濫用也正使地球的土壤和生物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農藥“666”是一種用于防治蝗蟲等蟲害的化學物質,剛開始使用時殺蟲效果特別好,但由于對人、畜都有一定的毒性,對環境也有危害作用,而且很難分解,據說在北極企鵝的身體里都能檢測到“666”的存在,20世紀60年代停止生產并禁止使用。還有大家每天都要接觸的各種塑料,它極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它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是臭名昭著,課堂上要用圖片或視頻讓各種塑料泡沫、塑料袋堆積成山,纏繞在水生生物的身體上所造成嚴重傷害的事實深印在學生腦海中,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人類不當的活動給地球造成嚴重的破壞,然后用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的圖片形成強烈對比,由此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欲望。電池也是學生常接觸的化學物質,當講授原電池這一節時,既要向學生介紹各種電池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更便捷,但同時廢棄的電池也會嚴重污染環境,該如何處理?可以布置學生課后做調研,調查我國如何處理廢棄電池,國外又是如何處理。我們自己使用過的電池又該怎么處理?這些問題都能引發學生去思考去查閱。
我們化學教材設置了大量環境教育的素材,這要求老師平時要養成收集有關環境的社會熱點,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各種真實的教學情境來培養學生,讓學生具有“綠色化學”思想,形成與環境和諧共處的觀念。
二、 在化學實驗中強化環境教育
工業生產中會產生廢渣、廢液、廢氣,俗稱“三廢”,若“三廢”不做環保處理直接排放,對環境會造成嚴重污染。同樣,化學實驗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三廢,若直接排放或丟棄也容易造成污染。教師在帶領學生做實驗時一方面要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另一方面也要指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綜合的環保處理,也要注意節約用量。例如,銅和濃硝酸的反應,課本的實驗裝置是直接將銅片裝入燒瓶,濃硝酸從分液漏斗中加入,銅和硝酸必須其中一種物質消耗完反應才會停止,這樣不僅浪費試劑,而且會產生多余的氮氧化物污染環境。實驗時我將反應容器改為大試管,塞上雙孔橡皮塞,一孔插入銅絲,一孔插分液漏斗,這樣銅絲只要拔離液面反應就停止,可以節約用量,而且產生的氮氧化物量也最少。再如二氧化硫的性質實驗,課本是采用多個小實驗:SO2的溶解性、SO2溶液呈酸性,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紅褪色,SO2具有還原性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如果按照教材來做,每次都會有殘余的二氧化硫,既浪費藥品又會多次產生污染氣體。我們可以將實驗做綜合改進,將二氧化硫通過紫色石蕊,品紅溶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最后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廢氣。這樣既節約藥品,產生的廢氣又少。
三、 在課外活動中拓展環境教育
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我們不能只將目光局限于課堂上,還應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通過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科技文化藝術節等具體方式向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2017年我指導高一學生開展《垃圾分類處理的現狀調查》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從調查中認識到我們垃圾分類處理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學生的環保意識非常薄弱,有些學生甚至不懂垃圾如何分類,這些都促使他們研究之后自主發動更多的同學開展主題講座,環保知識競賽,手抄報張貼等環保宣傳活動,并開始著手創立環保社團。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學生的環保意識會不斷加強,讓保護環境深入人心。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崇尚低碳生活,以身作則,深刻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才能將這種觀念意識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讓環保深入學生幼小的心靈,它將開花結果。讓藍天白云常在,青山綠水長留。
作者簡介:
鄭清芳,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