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丙東
摘 要:本文介紹了射頻識別技術(簡稱RFID)的構成部分與運行原理,對比了RFID和條形碼技術的差別,詳細闡述了檔案館中RFID的有效應用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檔案館;射頻識別技術;運用分析;基本原理
館藏屬于檔案館生存發展的保障,是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基礎。隨著計算機系統、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用檔案館館藏出現了較大變化,并且客戶對檔案館的需求也產生了變化。怎樣妥善處理藏和用之間的問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盡量滿足客戶要求,是檔案館急需處理的難題。
1 射頻識別技術分析
RFID屬于一種非接觸式的智能辨別技術,其通過射頻信息智能辨別目標對象并取得相關信息,識別過程不用人工干涉。
RFID技術由電子標簽、信息管理平臺與讀寫器所構成。電子標簽通過耦合部件和芯片構成,各標簽具有唯一的電子編號,依附在物體上識別目標對象。就能量上來說,標簽能分成無源標簽與有源標簽;就功能上來說,能分成只讀標簽、能重寫標簽、含微分處理器標簽與配備傳感儀的標簽;根據調制方式能分成主動標簽與被動標簽[1]。信息管理平臺主要是實現數據信息的保存與控制、控制標簽的讀寫。讀寫器的功能是讀取、記錄與體現標簽信息,其由控制系統與由發送器和接收器構成的高頻接口構成。控制系統的作用是和應用系統通訊,并落實應用系統傳出的指令、管理與電子標簽的通訊過程、信息的編碼和解碼。
RFID的運行原理:電子標簽進到磁場之后,接受讀寫器傳出的射頻信息,依靠感應電流獲得的能量傳出保存在芯片內的產品數據,或是主動傳送某個頻率信息;讀寫器獲取數據并解碼后,傳輸到中央信息平臺進行相關信息處理。
2 RFID和條形碼技術的對比
一維條形碼由一組根據一定編碼標準排序的條、空符號構成,表現相關的字符、數字和符號數據。條形碼技術是由條形碼符號規劃、條形碼生產和掃描閱讀構成的智能識別結構。具有技術較為生產、成本少等優勢[2]。但是,因為是一維條形碼,其在垂直方向上沒有任何數據,數據密度小,并且無法體現漢字或是圖像資料,唯有在信息庫的支持下,用戶方可通過條形碼獲得相關產品的描述,并且其極易由于磨損和皺折而出現拒讀情況。
2D條形碼系統是在一維條形碼前提下出現的一種編碼方法,其將條形碼的數據空間由線性的一維延伸到平面的2D,具有數據含量大、成本少、可傳真與影印、印刷多元化、精準度高、編碼方法靈活、保密性高、防損性強、防干擾水平高等一系列優勢。
RFID技術是一種借助射頻信號經空間耦合得到無接觸數據傳輸,并通過所傳輸的數據實現識別目的的系統。與條形碼識別技術比較,RFID技術具有更多優點:依據射頻信號智能辨別目標對象,不用可見光源;穿透性強,能夠透過外界材料直接獲取信息,保護外表包裝,節約開箱時間;射頻設備能在惡劣環境下運行,對環境幾乎沒有要求;讀取路程遠,不用與目標接觸就能夠獲得信息;支持寫入信息,不用再次生產新的標簽;采用抗沖突技術,可以同步處理若干個射頻標簽,在批量識別環境下更為適用;能夠對射頻識別系統標簽所依附的產品進行跟蹤定位,讀取位置數據。
3 檔案管理中RFID技術的運用
3.1 名錄如館
歸檔的檔案進館以前,對新增檔案實施編目,包括檔案的種類、題目、時間、密級等各項信息,利用終端管理設備編制射頻識別電子標簽,形成的電子標簽信息傳遞至中心信息庫以供系統其余模塊應用。
入館時,檔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儲位管理平臺傳出入館信號,讀取所要入館存儲的檔案數據,接著檔案智能識別模塊和儲位智能識別模塊展開檔案數據匹配核實,匹配完成后,儲位智能識別模塊劃分給改檔案的保存儲位,確定后,管理者傳出入館信息,信息利用計算機總線輸送到該檔案保存所處部位,儲位指示燈亮了,管理者就能把檔案放到指示燈亮起的儲位,確定后指示燈熄滅,確定信號會反饋到管理平臺,檔案入館完成。全部檔案入館結束后,查詢管理平臺能及時查詢館藏信息。
3.2 信息統計
射頻識別技術的運用,信息統計就變成了一件既簡單又快速的工作。由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查詢軟件傳出統計清查信號,閱讀器迅速讀取館藏檔案的數據信息和相關儲位信息,并智能返回所獲取的信息和中心信息庫內的信息進行校對[3]。如針對無法匹配的檔案,由管理者用閱讀器展開現場核實,調整系統信息和現場信息,進而完成信息統計工作。
3.3 查閱應用
在查詢檔案信息時,檔案管理者借助查詢管理平臺找出檔號,系統按照檔號在中心信息庫內讀取數據資料,核實后,傳出檔案出庫信號,儲位管理平臺的檔案智能識別功能模塊會結合檔號對應相關儲位編號,找出該檔案保存的具體部位。管理者傳出檔案出庫信號后,儲位點上的指示燈立即亮起。資料出庫時,射頻識別閱讀器將獲取的信息反饋至管理平臺,管理者再次核實,對出庫檔案和所查檔案核查相同后出庫。而且,系統將記錄信息出庫時間。若反饋檔案和查詢檔案不相符,安全管理平臺內的警報模塊就會傳輸異常預警。
3.4 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系統能實現對檔案館的及時監控和異常報警等功能,以避免檔案被毀、失竊等。檔案在被借閱歸還時,特別是實物檔案,常常用作展覽、評價檢查等,管理者對歸還的檔案仔細檢查,并和檔案借出以前的信息核實,能及時發現檔案是否受損、缺失等。
此外,所有館藏信息都處在閱讀器的讀取范疇中,當檔案被調取時,通過出庫口的射頻識別系統閱讀器獲取檔案數據,并和出庫指令數據進行核查,若檔案是沒有通過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傳出出庫信號而異常脫離庫位的,監控模塊將激活預警模塊傳出異常現象報警。
3.5 鑒定清理
檔案均是有一定保管年限的,針對館藏內超出保管時間的檔案,通常需要進行清理,能夠降低對檔案硬件管理設施的使用。當檔案歸檔進館時,將之保管年前錄入射頻識別系統電子標簽,保存在系統中心信息庫。在檔案管理接管,當館藏內有檔案超過保管年限時,銷毀管理平臺就會智能傳出檔案到期提示,由管理者作出再保管和銷毀清理等決定。
4 需要注意的事項
1)系統的科學選型。系統選型主要指各大檔案館需要選取何種類型的射頻識別設備,在應用時要選用何種頻率的射頻識別設施,而且要決定選用哪個設備的供應廠家等問題。該問題是射頻識別技術能否在檔案館內獲得使用的重點,其決定著這個技術在具體應用中的方式和相關服務水平。
2)信息收集和粘貼標簽。這個工作是射頻識別技術在使用環節必須要注意的重點內容,在該項工作以后的檔案清查、檔案接環和針對檔案的定位導航等,均要以該項工作為依據才可以實現。
3)系統調整問題。RFID技術中的各種功能可否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取決于檔案館的經營。檔案館在日常要對射頻識別技術所采用的設施、設施性能等展開長期與嚴謹的測試工作,讓RFID系統可以在應用階段獲得進一步完善。
總之,隨著射頻識別技術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展,隨著檔案管理體系、安全系統的建立與優化,技術方式的改進,射頻識別系統在檔案管理中的使用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檔案管理于物聯網、智慧城市發展的帶動下,不得停留在傳統思維和方法上。怎樣創建全敷設、全應用、全運行、長遠穩定的射頻識別檔案管理平臺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田雷.物聯網技術在智慧檔案館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5(01):60-64.
[2]何紹華,曾文武.射頻識別技術在圖書檔案館中的應用研究[J].情報雜志,2007(02):36-37+41.
[3]曾文武.射頻識別技術在圖書檔案館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7(0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