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獨立獲取語文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教師培養下逐步形成發展的。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開端,任課教師要抓住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更好地運用教學藝術手段,創立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語文知識提供廣闊的空間。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使他們認真閱讀、觀察、思考、積極參加討論、評價等,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基本方法;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教會學習方法、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新課標的很好體現。自學能力是在學習語文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這就明確指出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而,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成為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課題。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1 明確自學的意義,提高教學的思想認識
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首要的問題是解決認識問題。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從發展的觀點看,教師是啟發者、引導者,而學生是探索者,是活動的主體。教與學之間,教者要力求使學者能自行探索,自行了解,自己解決問題,而學者則力求從教者的講解中獲得學習、探索的方法,入門上路,走自學發展的道路。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分為“教會―學會―會學”三個教學層次。
1)“教會”屬于第一個層次。這種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課堂教學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這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從理論上被徹底否定了,但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還經常看見。從思想認識上講,一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讓他們自學是勞而無功的,于是干脆以“講”代“學”,因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的局面。從客觀上看,在考試內容上,考死記硬背的知識多,考理解運用能力的少。這就給改革過去的傳統教學方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學會”屬于第二個層次。這種教學根據課文確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掌握這些知識。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課堂教學形式變成了教師導,學生練,學生已經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在知識的掌握上已經由“知其然”,漸漸發展到“知其所以然”。把掌握知識的過程與發展智能的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了。
3)“會學”屬于第三個層次。從“教會”到“學會”是教學的一次質的飛躍,但這還不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理想境界。教學的最佳理想境界應該是變“學會”為“會學”。“會學”就是指導學生把學習知識與掌握學習方法有機地給合起來,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教學的著眼點放在使學生如何掌握一套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上。課堂教學形式就變成教師指點學習方法,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教給讀書方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讀書方法,不僅對他當前學好語文有顯著效果,而且對他們今后繼續學習或參加工作都會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2 使用工具書的作用
學會使用工具書,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學生學會用工具書,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這是自學最基本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就無法進行自學。因此,要使學生學會查字典、詞典,學會使用工具書和查閱資料,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2.1 教會學生熟練使用字典
“教會學生查字典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必須予以重視。”正確而熟練地使用字典,對小學生當前和將來的學習都是大有好處的。在低年級學生已以學過按音序和部首查字法,已經具備了使用字典的基本能力后,隨著年級的升高還應當進一步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的意思正確選擇詞義。為了深入了解一篇課文,擴大知識面,還要注意教會學生查找參考資料,這也是自學時必不可少的能力。
2.2 教會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
在一般情況下,按照“讀懂一篇課文”的要求,可分為理解字詞,分清課文層次,概括段落大意,領會作者思想等方法。
1)理解詞語。先查閱字典或詞典,直接了解詞義,有些詞語意思難以確定的放到課文環境中去理解,借助于換詞、找同義詞、找反義詞等方法來理解詞義。2)分清課文層次。常見的分法有:按時間先后順序分;按空間變換順序分;按事情發展順序分;按總體思路順序分;按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分。3)概括段落大意。概括的方法主要有:連綴段意法;重點句子歸納法;分析主要內容法;找總起、小結、過渡句子法。4)領會作者思想。作者的思想是文章的核心,領會方法主要有:課題分析法;重點段落分析法;找關鍵語句法。總之,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可為學生自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教給自學的方法,培養自學的良好習慣
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必須教會學生科學的自學方法。學生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其意義不僅在于能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也是衡量他們智力發展和自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3.1 指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讀記方法
學生自學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老師必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讀記方法,使其從小就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3.2 根據文章的類型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
寫人的文章,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理解人物的形象;記事的文章,主要是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認識事情所反映的意義;寫景狀物的文章,主要是通過抓數量、形狀、大小、功能等方面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必須堅持不懈地研究探索,用科學的態度與方法進一步加速學生自學方法和自學習慣的形成,讓學生自己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
總之,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具備了本年齡階段所應達到的自學能力,而且現在的課堂也改變了面貌,上課專心聽講的人也漸漸增多了。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著適合他們知識基礎和年齡特征的自學方法和能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積極,學有所得,甚至受益終身,教師工作更加艱辛,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引導學生自學上狠下功夫。
參考文獻
[1]李曉蓉.探究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
[2]王文平.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關系.科技創新導報,2013,(05):198.
[3]熊國彬.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感悟.中國校外教育,20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