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棟 曾廣志 楊婉君
摘 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紅色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廣紅色文化精神有利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養的培育,有助于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本文擬從文化自信與紅色文化的辯證關系,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不足的現狀等方面,探索出推廣紅色文化、增加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生;紅色文化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1]在全國開展的文化建設中,由先輩創造并發展至今的紅色文化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擔當大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在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學生群體中推廣紅色文化,可以助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與紅色文化的辯證關系
1.1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高度認同和積極踐行,并且對其文化所蘊含的力量有著強烈的自信。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當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的轉換中,當代中國人的需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已經由主要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主要滿足精神需求。[2]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要想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近年來,在社會蓬勃發展的新時代中,文化產業出現井噴式發展。在這樣的發展浪潮下,良莠不齊的文化因素充斥著人們生活的空間。唯有做到發展不忘其根本,堅持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堅持在傳承的基礎上去創新,堅持正確的文化思想導向。方可培養出廣大人民對我國優秀文化的認可度,讓人民對我們民族文化有了自豪與自信,讓文化自信在一代代人們的心中出現并傳承下去。
1.2 紅色文化
目前,學術界對紅色文化的定義主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世界無產階級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文明的總和。狹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進程中所留下來的文明成果。本文所使用的紅色文化概念主要是指狹義的紅色文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文化是先輩在革命時期創造并發展至今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先進文化,它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系列重大革命斗爭,走過的風雨歷程,揭示了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和艱辛,見證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和解放、為人民幸福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犧牲,它傳承著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基因,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助力我國人民培養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力軍。在新時代的境遇下,紅色文化的推廣傳播,將擁有了更多擴展的機會,衍生出許多創新的方式。
1.3 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相輔相成,助力大學生培養文化自信
建設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國新時代建設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到文化強國的重要性,這要求我們要不斷加強我國的文化建設。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代表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文化內核更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促進紅色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紅色文化的不斷發展又是提升我國文化自信的不竭動力。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為建設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是代表著年輕與活力的棟梁之才,是新時代的接班人。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發展上,他們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們不僅要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還得承擔起弘揚紅色精神的責任。習總書記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大興文化建設的風口將會為紅色文化的推廣傳播,提供更多的機遇與資源。在紅色因子不斷的在大學生群體擴散的同時,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也將進一步加深。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容,讓大學生更加了解先輩們光榮的奮斗歷史,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助力大學生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度,并且在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感受到其對紅色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自信,借此培養積極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2 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不足的現狀分析
2.1 主體認知不足
因為高校的單一的教育機制、社會宣傳力度不高,大學生們學習紅色文化的熱情不高,往往是被動接受。對于民族文化,當代大學生更是缺乏文化自覺,難以主動的去了解優秀文化,缺乏文化自豪感。在紅色文化的推廣中,不僅僅要被動地接受熏陶,還需要大學生主動去學習。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文化自信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源泉,而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因此,對大學生需要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承當責任,學習紅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2.2 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待改進的教學機制
紅色文化所呈現的忠誠于黨、忠誠于人們的精神,在現在的大學生群體中仍較難被接受,包括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同學也沒有真切的去體會紅色文化傳承下來的價值觀、利益觀。因為他們并未經歷過那段用鮮血書寫的歷史。歷來受限于宣傳方式、傳播途徑等因素,紅色文化給大學生往往是死板、枯燥的形象。受限于資源條件,許多高校難以開展紅色根據地實地學習活動;不少高校在紅色文化教育的投入較少,專業的紅色知識講座、比賽的更是少有。近年來,我國對思想文化教育愈發重視。《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4]。”大學是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何利用好高校環境,建立有效的紅色教育機制,對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十分關鍵。
2.3 社會群體對大學生群體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群體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作者在對一些地區的走訪調查過程中發現,當提及紅色文化時,各社會階層中的認可度相對來說較高,但在涉及其推廣與傳播時,各社會群體卻抱有消極的態度。下面根據對城鎮、農村的訪談數據,分三個年齡階段對不同年齡段的態度作出如下分析:18-30歲的大部分人認為,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是十分有必要、有意義的事情;31-50歲的中年人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往往會抱觀望的態度,缺乏主動性;50歲以上的老前輩給出的意見卻出人意料的統一,他們認為紅色文化已經成為過去式了,誠然繼承與發展是好事,但和時代已不掛鉤。用行動去傳播紅色文化的地區少之又少,這樣的現狀,并不利于大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良心影響。近年來,我國在文化建設的投入也卓有成效,但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效果并不是非常明顯。因此如何讓大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受紅色文化精神熏陶的社會環境,發揮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 結合新時代,探索推廣新路徑
3.1 高校發揮先導作用,助力學子增強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的推廣需要正確的引領與指導。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以新穎、創意的方式吸引學子們去接受紅色文化。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就是十分值得借鑒的一種方式。從在校大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傳播紅色文化的方式,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文化缺角,對癥下藥,引領大學生們構建一套具體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正確的文化框架,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再鼓勵他們把紅色文化帶到社會上去。
高校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嘗試:
1)高校先得自身組織擁有紅色文化精神,構建出一套具體可行的培育機制,不斷根據新時代的發展去完善機制,與時俱進,從當代大學生各層面的文化需求去改善機制。方可談指導,談推廣。
2)打破相對獨立的傳統,嘗試與生源地學校提前交流合作,建立雙方的紅色教育方式。從早抓起,即幫助了學子,又為社會培育人才。實則,這是一個高校應有的魄力與精神,更是紅色精神的一種體現。
3)高校要從新時代出發,優化教育方式。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曾明確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陣地”[5]對于上級機構所建議開展的活動,結合高校實際開展,例如可以大力鼓勵大學生利用好黨團活動日;重視學校文化社團的發展;利用好新時代的技術,結合APP、視頻、網絡課堂等方式,充分發展線上教育。
3.2 綜合利用社會平臺,全面獲取推廣資源
資源,是在校大學生推廣紅色文化過程中的重要條件。所得資源越豐富,可以開展的推廣計劃就越多。不少高校與大學生就是受限于此。實際上,大學生屬于最易獲得資源傾注的群體。
地方團委,地方政府的共青團委是一個十分支持青年群體開展優秀文化推廣活動的黨組織,在大學生主動去推廣紅色文化過程中,可以獲取它的指導,甚至實踐當地的共青團委員會給予物資等方面的協助地方政府,在選擇推廣地時,可以考慮當地政府情況。一般來說,政府是十分支持大學生把知識帶回家鄉,回報家鄉的。大學生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地方學校,這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推廣紅色文化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學生群體,以在校大學生的名義宣傳積極的紅色文化往往會得到支持。選擇適合的實踐地,是最節省成本的方式,這是大學生去為改善地方的文化氛圍添磚蓋瓦。
同時,現在許多網絡平臺、公益平臺都可以通過立項申請獲得幫助。關注社會動態,把正確有效的紅色文化活動引進校園。綜合利用社會平臺,將會讓推廣紅色文化事半功倍。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去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是在大學生群體推廣紅色文化較為積極的方式。
3.3 發揮主觀能動性,為推廣學習紅色文化添加活力
化被動為主動,是在校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最佳狀態。在信息發達的時代,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與宣傳推廣,許多可以打破時空的新方式出現。微信公眾號、APP、小程序等的出現都會為推廣學習紅色文化增添新的靈感,借助這些新穎的方式,才有更大的機會讓紅色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這要求大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認真學習紅色文化,唯有深入了解紅色文化,才能借它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習的動力,來自情懷與興趣,這需要高校與社會各界的助力,也需要大學生們主動找尋意義所在。
第二、關注時事,借助時代技術,利用大學學習的技術知識,點燃思維的火花,大膽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例如借助短視頻流行的潮流宣傳紅色文化,既要參加各級教育機構舉辦的類似比賽活動,也要主動在生活中弘揚紅色精神。
在對紅色文化的推廣中,主動去與社會各界人士聯系,這不僅有機會獲得幫助,更是弘揚紅色文化的契機。唯有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承上啟下的作用。用對紅色文化的自信去感染他們,擴大推廣范圍,在人們心中種下紅色的火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十九大報告中的重要發言.2017-10-18.
[2]徐建剛.《文匯報時評: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文化》.2017年11月27日.
[3]習近平.十九大報告中的重要發言.2017-10-18.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的意見[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227/c1006-29111179.html.
[5]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 2013-12-24.
作者簡介
龍志棟(1997-),廣東湛江吳川市人,廣州工商學院本科生。
曾廣志(1987-),湖南邵陽人,廣州工商學院教師(通訊作者)。
楊婉君(1987-),廣東花都人,廣州工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