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娥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進行教育模式改革勢在必行。為了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多種教學方式引入教學課堂,分層教學法便是應用較為廣泛的科學教學方式。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教學,也能讓每個學生都能體現成功的喜悅,這對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法;因材施教
初中數學引入分層教學法,旨在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對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評價進行合理分層,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層推進,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取得一定的進步,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教學目標。
一、立足學生學情,將學生進行分層
想要發揮分層教學法的教學優勢,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學生的學情,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的時候,筆者主要依據以下幾個因素進行分層。
1.近期學生的數學成績,課堂表現以及思維特點。
2.綜合上述因素將學生合理分成A、B、C三個小組;A層次的學生是各方面都很好的優等生;B層次是某一方面不足的中等生;C層次的學生則是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
3.各層次的學生并非一成不變,要時刻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效來變動A、B、C三個層次學生的人數,從而及時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制定出教學方案。
二、將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分層
將學生進行合理分層之后,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每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伸伸手都能摘到蘋果”,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對于C層次的學生,筆者給其制定的目標不能低于教學大綱的最低要求,即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基礎,幫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B層次的學生,著重培養其綜合能力,讓其養成靈活思考問題的習慣;對于A層次的學生,主要幫助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其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代數的因式分解”相關知識點時,筆者要求C層次的學生只需掌握四種基本方法即可;對于A、B層次學生要求其令愛掌握換元法、配方法和代定系數法。又如在教學“求根公式”時,筆者會要求C層次的學生只需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并且能在日常練習中進行簡單的應用即可;要求A、B層次的學生能正確的推導出求根公式,并且能熟練的應各種求根公式。
三、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分層
課堂是學生成長發展的主要陣營,實際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的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分層。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有坡度,有緩度,層層推進,分層提問,最大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數學教師既不能忽視學生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忽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以B層次的學生為中心,既要兼顧C層次學生,也能讓A層次的學生吃飽。保證分層教學能落到實處,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得,實現學生的并行發展。
四、將作業進行合理的分層
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雖然各層次學生的作業類型一致,但是作業內容和作業要求卻不盡相同。對于C層次的學生,筆者會給其布置一些基礎題,旨在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其打好基礎;對于B層次的學生,除了給其布置一些基礎題之外,還要給其布置一些綜合類題型,旨在幫助其復習和鞏固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對于A層次的學生,除了給其布置B、C層次學生的作業之外,還應給其布置一些能力拓展型的作業,旨在刺激該類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的思維能力、拓展能力更上一層樓。
五、對測驗、教學評價進行合理分層
日常測驗,期中考試以及期末考試都是檢查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測驗和評價對于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能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測驗分層、教學評價分層也是相當有必要的。如,異卷同考。C層次學生的試卷主要以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對其要求相對寬松;對于A層次的學生著重考察期基礎知識的熟練程度以及思維創新能力;B層次學生的試卷介于兩者之間。試卷的內容主要分為必答題和選答題以及附加題,按照易、中、難三種比例分別分發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為每個學生布置符合其能力的試卷,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此外,針對各層次學生的測驗成績,教師也要給予不同的層次的評價,對于B、C層次的學生以鼓勵為主,對于A層次的學生以激勵和鞭策為主,不同評價方式,不同的評價內容,給予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標準,也完成了對每個層次學生的激勵。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分層教學法對于促進數學教育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但是,改革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數學教育者不斷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創新思考。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每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并且給其布置不同的作業和測驗試卷,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找到學習數學樂趣,從而帶著積極的心態參與到數學活動當中來,這才是教與學的真正含義,這對于促進數學教育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坤榮.教學反思要抓住5點[J].青年教師,2006,10.
[2]滕華.積極物理教學的探索[J].教育,2018,36.
[3]徐愛梅.初中數學智慧教學探討[J].好家長,2018,66.